总会在某些时刻有同修转发一些个人媒体号称自己“开悟”。还有修行类内容,说七个脉轮全开,中脉通,就是开悟。。。其实我平时极少看这些杂乱的信息,架不住早期群里转发的多,也被动看了些,不由感慨:已经到这个地步了吗?猫猫狗狗都能成大师,转个脉轮就开悟了?末法时代看起来这是要集体成佛啊!
也不怪现在随便就来个开悟之说,因为这个词被广泛运用在各理论学说里,早已谈不上严谨。我想大家对开悟这个词的不同见解,源于“开”字。一者你可以说他是开始的开,开始悟了。再者也可以说是究竟的打开---花开见佛的开,也就是放下妄想执着和分别,最终悟空性之道,最高频,佛的境界。开到多大呢?开到心无所住含摄一切那么大。悟到多深,悟到外无所求,内无所得。
如果仅是前者--开始悟了,那符合条件的人很多,一般修行人都在这个范畴,乌泱乌泱望不到头。就像缓缓睁开眼的婴儿,视力不咋地,但横竖算是睁开了。如果后者,证悟菩提,便寥寥无几。
在这里,我作为一个年轻实修者,想谈谈自己对于开悟的体会和看法。公众号一直私人分享,却很幸运的被几位德高望重的法师和道长关注,如果我今天说的有任何悖离真经或者不如理法的地方,请师父们批评指正。合十。九十度鞠躬。
开悟到底是什么呢,今天把这个话题展开的更细致些。在释迦牟尼的方言体系巴利语里,Buddho是佛,这是个名词,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作佛,中文叫觉者。觉,后来也被我们说作悟。但是很可惜, “觉”字是动词,觉对译了bodhi,而bodhi本身是个名词!这个音读起来特别熟悉吧?大家重复读几遍。。。对,这就是我们说的“菩提”。与Buddho一样,事实上这bodhi和buddho是显隐两面的同义词。
bodhi与般若prajna的情况一样,比较抽象,没有百分百合适的对译,于是干脆音译为 “菩提”,我没有查证是谁音译了菩提,我认为他比那个译成 “觉”的人,更深其意,因为中文确实也难找到直翻字,觉字作为一个动词,远远不够。后来我们常说“觉即菩提”。菩提是什么呢?菩提就是开悟成佛,明心见性。所以心即佛,佛即觉者,觉即菩提。而bodhi作为一个抽象名词,其意里,带有一点形容词的境界,形容一个持续的动作(动词)。这个“动作”,因其具有完成性和持续性两个特质,称作过去完成式和现在进行时的融合,也就是成就菩提并是安住在心无所住的状态里。这里有一点我们要注意,梵语里名词结构与巴利稍有不同,佛是Buddha,这个词是bodhati的过去完成时,而bodhati才是动词的觉醒,领悟,巴利语也有这个动词,叫bujjhat(我可能拼写有出入,但大概就是这样的形式),如果用bodhati(bujjhat)来说,开悟才可以解释为开始悟了,要觉醒了,在大觉的路上了。但我们翻译的不是这个动词!而一直都是bodhi,buddha(buddho),所以我们说的开悟,也不是动词。而是对于境界和状态的描述和定义。
而中文呢,不管觉还是悟,都是动词,中文语法很简单,动词本身不存在过去式,过去进行时,过去完成时。所以禅宗里有了“开悟”这个词。事实上这个词是为了弥补悟字作为动词的意理不足,衍生出开悟彻悟证悟这样的词汇,将悟变成一个像bodhi一样的动名词,来定义“即身成佛",成佛是什么?过去完成式, Buddha。
禅宗要此土入证,娑婆是他开悟的道场,就是要在这成佛,一回不成就但不退转,轮回再来,修到成就证佛果,成佛的一个大前提是业尽消,有余涅槃阿罗汉是佛吗?是,但佛不是阿罗汉。
净土宗是带业往生,他土入证,也就是说净土这派本来就没有要在人间道场成佛的,主要因为知道这事儿太难,所以虽然自己一身业障未消,脏兮兮,但只要守戒,修善业,以后乘着慈航先去找阿弥陀佛,到那边可以继续修,人家那里氛围好,净土,不造新业,所以管他三七二十一,卷铺盖去就对了!去了抱大腿,好好表现别让人赶出去,咔咔把业障一消,证得无量圆满,最差也混个菩萨果,不管大小吧,横竖是菩萨,到时候再开着大慈航回来拉人,拉到哪天再忽然顿悟---O MY GOD! 实无众生可度啊!然后就成佛了。
这样看上去,修禅,此土入证,很难很苦。即使像虚云老和尚,宣化上人等等一心参禅的高僧,也在推崇和讲学净土宗,为什么呢?我猜有两个原因:
一是他们很有智慧呀,万一这一世有什么闪失没证果,也可以先去净土,等于给自己一个“双保险”,因为他们体会到此土入证的难。他们这级别到了净土再证佛果那不要太简单。
第二呢,依然是因为他们体会到此土入证有多难,即使他自己成就了,但其他人绝大多数最后成就不了,于是老法师们观摩一下,觉得还是净土宗更适合大众。
所以大家可想而知,单说悟,不难,谁还没点悟性,高低有别而已,渐悟也是悟,都在开悟的路上,但真正的“开悟”确实非常难,因为不但要悟,你悟出的东西要证,而且不能退,不能今天境界上去了,明天又有分别心,那叫悟吗?开悟就是彻底打开,证悟,在那个果里,不会随境起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