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29 一百二十三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曾任《中学政史地》编辑部主任。
6.4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注〕
子华是公西赤的字。
冉子是冉求。
“釜”,六斗四升。
“庾”,二斗四升。
“秉”,一百六十斗。
语音整理
我们今天来继续共同学习《论语·雍也篇》的第四章。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这一章通过孔子与冉子的一段对话来论述为人只能雪中送炭,而不能锦上添花。就是说,君子应该帮人济难,不应该让人家富上加富。
子华和冉子,这两个人我们前面都介绍过,这里只简单的提一提,复习一下。公西赤,复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在《论语》里常称他为公西华。公西华擅长言辞应对,尤其熟悉外交礼仪。在初中的语文课本里,曾经讲过子路、冉有、曾晳和公西赤他们四个陪同夫子聊天,公西赤就明确的表达了自己的意愿,就是“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所以孔子就认为他特别适合于接待宾客,出使诸侯。在这一章里,所讲的就是他出使齐国背后发生的一件事。
冉有,我们前面曾经讲过三冉,它就是三冉之一,姓冉,名求,字子有。在《论语》里经常称他为冉有。而孔子一般都直呼他为“求”,不是骂人啊。一般情况下,认为冉有多才多艺,在一个“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是绰绰有余。但是,在道德学问方面就有点儿差强人意。冉有他做人比较本分,性情温和,谦虚多礼。孔子对他多以鼓励为主。
实际上冉有在孔门弟子中里是从政最成功的一个,他曾经为季氏做家宰长达十年之久,而季氏当时在鲁国是大权独揽,冉有受到重用,一时也是风光无量。而孔子对于季氏家族是一直心怀不满的,虽然他一再强调自己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但是在私底下却不断的给冉有施加压力,试图去影响鲁国的政局。像我们在前面讲过“季氏旅于泰山”这件事上,孔子就怪罪于冉有。在后面“季氏将伐颛臾”里,他又把这个冉有和子路教训了一通。冉有打算用增加田赋的办法帮助季氏敛财,让孔子非常生气,发动门徒群起而攻之,一度孔子不承认冉有是自己的学生。而冉有面对孔子的这种批评,表现的比较职业化,不瘟不火,不卑不亢。因为孔子毕竟是他所尊敬的老师,况且年事已高,心情比较郁闷吧。
但是这一章所讨论的问题就有点奇怪,直到现在我们还没有真正的弄清楚冉有他的做法是出于一种什么样的考虑?我们还是来看文本。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就是公西赤代表孔子去出访齐国,要完成某一项任务。公西赤走的时候,冉有就为他的母亲请求孔子,多给他一些粮食。所谓的“请粟”,就是指有人要出公差,要给出差之人的母亲配发一些粮食,作为生活的保证。孔子说,给一“釜”。一釜就是六斗四升,一斗相当于今天的十来斤吧。六斗四升,对于一个老太太来说已经不少了。但是冉有觉得少,就要求再多加一点,那孔子就说,那就再加上一“庾”吧。一庾是两斗四升,两斗四升再加上六斗四升,已经不少了。结果呢,“冉子与之粟五秉”,就是说,冉有并没有听从老师的建议,一下子给了子华的母亲多少粟呢?“五秉”。“五秉”什么概念,我们具体不去讨论,大概就是八百斗这样的一种情况。
孔子认为给公西赤母亲八斗八升就够了,但是冉子竟然给了八百斗,远远超出了孔子所批准的数量。八百斗基本上相当于一个普通官员的一年的俸禄。当然这个八百斗对于孔子来说也不算啥,因为他的俸禄一年是六万斗,加上其它的,诸侯国君的不时的赏赐,还有学生的束修,这些财富对于孔子来说不算啥。
但是孔子对于这件事有点不高兴,所以他说“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意思是啥呢?说他公西赤出访齐国的时候,乘的是高头大马,穿的是裘皮大衣。用今天的话说,公西赤出行,宝马香车,西装革履。说明他很有钱,也很阔气。所以孔子就批评冉有说,我听别人说过,“君子周急不继富”。就是我们要救济的是那些没有钱的人,而给有钱人锦上添花,这不是一个君子应该干的事儿。
我们下面就要讲到一章,“原思为之宰”,孔子给他九百斗粟,原思推辞不要。其实原思家里很穷。对于原思的推辞,孔子就说,哎,你不要推辞了,这些粟给你就给你了,你要真不想要,就分给你的邻居,让大家都能够有着安稳富足的生活。
所以让我们非常不理解的一点就是,为什么冉有会违背孔子的意愿,给公西赤的母亲一下子那么多粮食?按照孔子的要求,给的应该是八斗,而实际上冉有给了子华母亲是八百斗,这个数字的差额是巨大的。有人说冉有慷别人之慨,把老师的粮食送给其他人,他从中是不是得到了什么好处?这种可能是有的。因为我们前面讲过冉有是一个非常善于敛财的人,在后来为季氏做家宰的时候,一味为季氏赚钱,遭到了孔子的痛骂,甚至都开除学籍了,说“小子鸣鼓而攻之”。意思就是大家都可以骂他,从此以后我给他断绝师生关系,他不是我的学生。
当然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冉有判断出来公西赤很有才华,将来在仕途上会有很大的发展,所以故意给他母亲那么多粟。实际上是一种投资,将来希望得到更多的一种回报。当然,这些都是我们后来的猜测。不管冉有它的初衷是什么,这段话给我们的一个启示,就是“君子周急不继富。”就是我们要多帮衬帮衬那些遇到急事,遇到困难的人,锦上添花很容易,雪中送炭则很难。
说到这儿了,让我们想起来今天这个各种商业银行开展信贷业务,它愿意把钱借给谁?它们都愿意把钱借给有钱人,所以某个地产商才会不断的做大。而真正需要钱的人找银行去贷款,恐怕又贷不出来。也就是说,孔子的这种理想一直到现在都没有能够实现。
孔子的理想是“君子周急不继富”,而现实呢,我们是救急不救穷。
孙中兴详解
这章的题旨很清楚,就是最后一句“君子周急不继富”。比较难的是“釜”“庾”和“秉”三个古代的计量的单位。
孔子的弟子公西赤要去齐国从事外交工作。大他十三岁的学长冉有替他向孔子请求用粮食补助公西赤的母亲。孔子说:“就给他六斗四升吧!”冉有觉得少,请求再多加一点。孔子就说:“那就给他十六斗吧!”结果冉有还是擅自做主多给了八十斛。孔子知道之后说:“公西赤去齐国的时候,所乘的马喂养得很肥,穿的衣服也是高档货。我听过有这么一句话:‘君子帮助有急难的人,不接济有钱的人。’”
这里提到的“子华”,是孔子弟子,姓公西,名赤,小孔子四十二岁(《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他虽然没排在“孔门四科十哲”中,但是被认为是主持外交礼仪的适当人选。孔子过世之后的葬礼,正是由这位懂得各项正式礼仪的弟子所主持的(《礼记·檀弓上》《孔子家语·终记解》)。孔子对这位弟子也有赞美:“志通而好礼,摈相两君之事,笃雅其有礼节也,是公西赤之行也。孔子曰:‘礼仪三百,可勉能也;威仪三千,则难也。’公西赤问曰:‘何谓也?’孔子曰:‘貌以摈礼,礼以摈辞,是之谓也。’主人闻之以成。孔子之语人也,曰:‘当宾客之事则通矣。’谓门人曰:‘二三子欲学宾客之事者,于赤也。’”(《大戴礼记·卫将君文子》和《孔子家语·弟子行》)。
“冉子”也是孔子弟子,姓冉,名求,字子有,小孔子二十九岁,以才艺著称(《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甚至名列孔门“政事门”第一名,还排在子路之前。他曾经当过季氏的宰。不过,他因为没有阻止“季氏旅于泰山”(《八佾篇》3.6)和“为季氏聚敛”而招孔子痛骂,甚至主张门人要“鸣鼓而攻之”(《先进篇》11.17)。比起上课打瞌睡的宰我来说,他大概可以名列孔子讨厌的名单之榜首。不过,孔子不是没有赞美他之处:“恭老恤孤,不忘宾旅,好学省物而不勤,是冉求之行也。孔子因而语之曰:‘好学则智,恤孤则惠,恭老则近礼,克笃恭以天下,其称之也,宜为国老’”(《大戴礼记·卫将君文子》《孔子家语·弟子行》)。
这两位弟子在《论语》中经常一起出现,而且往往都是学长比学弟在器识上和能力上都优秀许多。从本章看来,这位学长显然是很照顾学弟的,甚至在老师的命令之下,还擅自做主多给了其母孔子答应的粮食份额。
这章除了彰显孔门弟子之间的情谊之外,并不是要暗示孔子小气,而是“周急不济富”这个简单的日常生活的“经济伦理”或是“礼”。这里 应该也不是有“恨富情结”,如果是这样,连一分一毫都不必给才对吧。这里恐怕更要彰显的是孔子对于人情世故的分寸拿捏。
这一章要和下一章搭配来看就更清楚了。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