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手记——解码双面行为:中学生心理引导

      作为一名中学班主任,每天与青春期的孩子相处,最触动我的并非成绩的起伏,而是部分学生身上“分裂”的行为模式——在家与在校判若两人。阿豪的案例,让我对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也让我在引导问题孩子的道路上,积累了珍贵的实践经验。

      初次留意阿豪,是因为他在课堂上的“格格不入”。数学课上,老师提醒他收起漫画书,他当即翻了个白眼,嘟囔着“多管闲事”;语文课小组讨论,同学提出不同观点,他拍着桌子反驳,脏话脱口而出;就连值日生检查卫生,他也故意把椅子踢得歪歪扭扭,扬言“我爱怎么放就怎么放”。各科老师频繁反馈他顶撞师长、言语不文明,与同学相处时针锋相对,校规校纪于他而言仿佛形同虚设。可当我拨通家长电话沟通时,得到的却是截然相反的描述:“老师,阿豪在家可懂事了,我们说什么都听,还会主动帮着做家务、照顾爷爷奶奶,邻居都夸他是好孩子呢!”这种巨大的反差,让我意识到问题的根源绝非“叛逆”二字所能概括。

      为了弄清真相,我特意找了几个与阿豪有过争执的同学聊天,又利用课间时间观察他的举动。我发现,阿豪总是刻意在同学面前表现得“强势”,比如故意违反纪律后,会偷偷观察周围人的反应,仿佛在等待某种认可。之后,我再次联系阿豪的父亲,这次换了更温和的沟通方式,才得知背后的隐情:阿豪的父亲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从小对他管教极为严苛,哪怕是忘记带作业、考试粗心这类小事,也会施以严厉的鞭打。长期在高压管控下成长,阿豪内心充满畏惧,他学会了用“绝对听话”包裹自己,以此规避惩罚。但这份顺从并非发自内心,而是压抑自我后的被动妥协。而学校相对宽松的环境,成了他情绪宣泄的出口。在他看来,与老师对立、违反规则是“勇敢”的表现,能赢得同学的“羡慕”,这种对“价值感”的错误认知,让他在叛逆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找准症结后,我选了一个放学后的傍晚,邀请阿豪留在办公室聊聊。他刚坐下时,双手紧握,眼神警惕,仿佛随时准备应对我的批评。我没有直奔主题,而是先从他的优点说起:“我听你妈妈说,你在家会帮着照顾爷爷奶奶,还会主动做家务,这说明你是个有责任心、孝顺的孩子,老师很佩服你。”听到这话,阿豪紧绷的肩膀微微放松,眼神里闪过一丝惊讶。我趁热打铁,慢慢引导他:“但老师也发现,你在学校的表现和家里不太一样,是不是有什么心里话想跟老师说?”他沉默了许久,才低声说:“我爸太严了,我怕做错事被他打,所以在家只能听话。但在学校,我不想再当‘软柿子’,他们都觉得我厉害,没人敢欺负我。”我轻声回应:“老师明白你想保护自己、想被认可的心情,但你有没有发现,每次和同学吵架后,大家都躲着你,这真的是你想要的吗?”他低下头,指尖抠着衣角,小声说:“其实……我也不想这样,可是我不知道该怎么做。”

      看到他卸下防备,我慢慢帮他梳理行为背后的心理逻辑:“在家的听话,是因为怕父亲失望、怕受到惩罚,你在努力扮演一个‘完美孩子’;但在学校,你想通过叛逆证明自己的存在感,却不知道这种方式只会让大家远离你。老师知道你不是故意要和大家作对,只是找错了获得认可的方式。”当我说出这些话时,阿豪的眼眶红了,他点点头:“老师,你说的对,上次我和小明吵架后,他再也没跟我说话,我心里也不好受。”

      我趁机告诉阿豪,真正的成长,是拥有直面问题的勇气和正确表达自我的能力。我们共同约定了改变的方向:首先,尝试重新看待父子关系。我建议他下次考试哪怕只进步一分,或者主动完成一次家务,都可以主动跟父亲分享,“你爸爸其实很关心你,只是用错了方式,你可以试着让他看到你的努力,慢慢拉近距离”。其次,在学校调整相处方式。我和他约定,下次想发脾气时,先深呼吸数到十,或者暂时离开现场,课后找我倾诉。我还鼓励他:“如果你能主动向之前吵架的同学道歉,或者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老师相信大家一定会对你改观。”他犹豫了一下,最终坚定地说:“老师,我想试试。”

      交流之后,我立刻与阿豪的父亲进行了深入沟通,详细说明了体罚对孩子心理的伤害,建议他摒弃这种教育方式,多给予孩子尊重与倾听。我还分享了阿豪在学校的真实想法,告诉他孩子渴望被认可,而非被打压。阿豪的父亲沉默了很久,坦言自己从未考虑过孩子的感受,表示愿意尝试改变。

      在学校里,我格外留意阿豪的变化。有一次语文课上,他想插嘴反驳同学,手都抬起来了,又突然想起约定,硬生生忍住了,还悄悄朝我看了一眼。下课后,我立刻走到他身边,笑着说:“刚才你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绪,这就是很大的进步,老师为你骄傲!”他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还有一次,他看到教室地面有纸屑,主动捡了起来,我当即在班级里表扬了他:“阿豪同学主动维护班级卫生,这种责任心值得大家学习!”同学们纷纷投来认可的目光,阿豪的腰杆也挺得更直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阿豪的转变有目共睹:课堂上,他眼中的敌意渐渐褪去,偶尔会主动举手回答问题;课间,他开始尝试用平和的语气与同学交流,还主动向之前吵架的小明道了歉,两人慢慢恢复了正常交往;违反校规的次数越来越少,甚至会主动提醒身边的同学“别乱跑,小心被值日生抓到”。家长也反馈,阿豪在家不再像以前那样沉默寡言,会主动分享学校的趣事,遇到困惑也会请教父亲,父子间的沟通越来越顺畅。

        阿豪的转变,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学生的“问题行为”,本质上是心理需求未被满足的外在表现。无论是“在家听话、在校叛逆”,还是“在校听话、在家叛逆”,核心都是家庭与学校教育环境的失衡,导致孩子缺乏稳定的安全感与清晰的规则认知。作为老师,我们不能简单地给孩子贴上“坏学生”的标签,而要成为他们心理发展的“解码器”,用耐心和同理心走进他们的内心,找到问题的根源。

      教育的真谛,是唤醒心灵的自觉。每个青春期的孩子,都在探索自我与世界的关系,难免会走弯路、犯错误。而我们的责任,就是用专业的知识、温暖的陪伴,帮助他们拨开心理的迷雾,找到正确的成长方向。愿每一个“双面”孩子,都能在家庭与学校的共同呵护下,褪去伪装与戾气,成长为阳光、自信、有担当的少年。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