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他的这一段话代表着什么呢?
从这一段中我们可以看出孟子把孔子所讲的仁分成了4个层面,也就是四端,分别是仁,义,礼,智。这里孟子所讲的仁义礼智和孔子,所讲的仁其实是一样的,只不过孟子所讲的仁是狭义的仁,只代表着恻隐之心,而孔子的仁包含了孟子所讲的仁义礼智。
其实在这一段话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孟子认为人性是本善的,因为每一个人在一出生的时候就有四端,并且不管你上至君王还是下至百姓,你都拥有四端,不管你是街头的混混,还是君子。
可是为什么有些人却表现出来的是自己是恶的呢?实际上是因为这些人没有“求”孟子认为虽然每一个人都有四端,可是这个四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显现出来的,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通过修炼来把四端展现出来,也就是说四端是否能被展现出来并不是一个必然事件,而是一个可能性事件。这也就像孟子所说的,如果你愿意去求,那你就能得到他。如果你不去求,那你最终也会失去它(或者是被蒙蔽)
同时孟子认为,如果你去干善事也并不是为了自己外在目的,而是因为你有四端,而这些你干的善事也就是你四端的发散。
用孟子的原话是这样说的: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 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孟子把这里的话说得非常的狠,如果你是没有4段的,那你就是一个麻木的人,甚至说你不是一个人。
那么孔子又是如何对待的呢?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大约是说上天并不说话,可是四季正常运行,百物生生不息,天什么话也不说呀。
儒家理解天道也正是这样的,儒家的天道是神秘莫测的,是神圣的,可是从中我们领悟出了永不停息,创造和生生不息,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天道下贯到人心之中,然后再通过自己的仁心推到外界的万事万物。
对于孔子来讲,天道下贯到人心变成了仁,对于孟子来讲,天道下贯到人心变成了四端对于曾子来讲,天道下贯道人心变成了孝,对于阳明来讲,天道下贯到人心变成了良知。
所以说天道和人(仁)心也正是这样的关系,天道下贯到人(仁)心之中,以身弘道,成人成世界成就一个美好万事万物。人用这样的方法使仁心上达,以正天道。而天道本身又是生生不息的,随时等待着来追寻他的人。
我们的校名叫做贞元,贞元又和天道和人心有什么关系?实际上贞元就是要。守护每一个人最初的四端,最初的仁心,最初的孝和良知,这些东西都是值得为教育守护的,而我们学校教育人的目的也并不是为了教授技能(毕竟君子不器),我们学校教育人的目的,实际上也就是为了帮助每一个人去求得自己内在本来就拥有的四端。
所以说我每一个人如果想成就一个真正的人(仁),立于天地之间,那么实际上我们要做的也就是体现出我们每一个人本身就存在的四端,如果我们体现出来,那我们就是一个君子一个仁者,如果我们不能把它体现出来,那我们又怎能称自己为人(仁)?
而我们之所以要体现出来四端,也并不是为了外在的功名利禄,也并不是为了外在的表扬,而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修己成人成世界,用儒家的话也就是成就一个大同社会。
那么如果我们在推行自己的仁,立己达人的过程中受到了冷嘲热讽,我们是否应该继续走下去呢?实际上仍然是需要的,因为我们每一个人在体现天道的时候就一定会经历磨难,并且我们之所以要体现天道,是因为我们知道它是有意义的,并且我们心向往之,又为何而害怕外在的险阻呢?正像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在修炼的时候,再是天道下贯的时候应该朝向的。
天道下贯,一代又一代的人去推行天道使生活社会变得更美好。
一代一代的人用自己的决心,用自己的努力用自己的伤痕来证明天道,让暗夜中散发着光明,让绝望中散发着希望。
一代又一代的人在不能使用政治的手段来完成儒家思想的传播时,改行到了教育领域,培养出了无数优秀的后人,继续接替着前辈让天道下贯的责任。
何为复兴?何为昌盛?必须贞元,上接天道,下推仁政,立体而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