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经常提到的一个字,那就是“仁”,这也是孔子开创儒家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那么到底什么才是仁呢?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仁又意味着什么?
一:论仁(1)
首先我先来举一个例子,请你想象一下你的面前,现在有一个正在哭闹的婴儿,这样的例子,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也知道一般哭闹的婴儿都是饿了,想吃饭,或者就是不开心,但是我想问一下,他的生命是“觉醒”的吗?你可能会说她现在活着的呀,他明明还有心跳,还有呼吸,但是这样的生命,他仅仅只是本能的活着,因为他的苦恼,只是为了吃饭,当然,我们也是有这样的需求,但是如果人的生命只是停留在这个层次的话,那么你只是浑浑噩噩的度过一生。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孟浩然的一首诗《春晓》,但是我想问一下大家,诗人在第一句说不觉,那么诗人此时是觉还是不觉呢,这里诗人其实是不觉的,对诗人此时还在沉睡,那么通读全诗诗人最终是觉还是不觉呢?世人其实在第二句就用到了闻这个字,在这里诗人其实就觉了,因为已经听到了,所以这时候诗人的感官是打开的,到了后来诗人也是觉的,因为他可以看到了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他可以看到这些情感,所以此时诗人的心不是麻木的,这是心灵精神上的觉,我们每一个人真正的觉也是大脑构成的生命的觉醒,所以现在我们可以通过这首诗分为四个类,第一类是最极端的,就是死亡,紧接着第二类就是本能,就是有呼吸,心跳,第三类是我们的感官,最终第四类是我们的心灵,这也是觉的一个过程。
大家可能都听过一个故事,宰我向孔子说守孝三年这个时间太久了,只用手枪一年就够了,这是宰我的观点,他的理由也有很多,他说道,如果君子三年不学礼的话,那么礼就会坏掉,如果三年不乐的话,乐就会崩,并且在古代,古人都是钻木去取火的,当然,不同的季节也会有不同的材料,宰我也就说,钻木取火的材料轮过一年了,旧谷子吃了,新谷子也就登场了,所以在我认为只用守孝一年就够了。仔,我是个非常聪明的学生,并且他的观点也非常的有针对性,因为夫子就是讲究礼乐的,但宰我就说守孝三年会礼崩乐坏,明显就是为难夫子,夫子当然也是不认可载我的观点的,那么他又如何回答呢?父子说我们吃父母的,穿父母的,如果你这样子的话,你能够心安吗?宰我这时候却还说心安,载我的回答,可能就触摸到了夫子的底线,与夫子就非常严厉的说,你既然心安,你就去那样做吧。其实仔我的观点还是挺有力的,因为守孝三年,真的会荒废很多的东西,我们当然也需要忘掉过去,看向未来,但是儒家所讲的孝,是对父母的爱,是一种发自于内心的,夫子也不是说真正的要一定的守三年,只是说你的心一定要在这里,不能就是走一个形式,就想去烧就像去烧钱,扫墓,烧房子,你这样做一定要安心。在宰我出去以后,夫子又说,仔,我是真的不仁啊!君子守丧,吃美味不觉得香,听音乐不觉得快乐,小孩生下来,到三岁时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守孝三年也就相当于是对父母的回馈,难道宰我对他的父母没有三年的爱吗?那么现在我们再来看一下孔子所说的不安与仁是何关系?如果从我们的道德图谱去看这两个人的话,宰我那么就是逻辑型的,夫子就是道德型的,在我所讲的三年不为礼,三年不为乐,那么礼必坏乐必崩,他讲的是非常有道理的,但是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讲的话,那么她的心就会失去,就像孔子问他的心安不安,他所说的一切都是从实际出发的,也就是实用,但是这个实用讲着讲着就讲成了功利,孔子是站在聆听内在良知的召唤的角度来思考的,这也正是孔子所说的仁心。
现在我们结合婴儿到春晓再到宰我的这一文段,感官是会麻木的,感官是让我们打开与外部连接的大门,所以如果感官打开了,那么我们的心也就活了,这样就达到了一个内心的世界,我们会对外部有关切,这样就又到了一个外部的世界,这三个世界中心就是仁。
我们现在有非常多的课程,身体的课程就让我们打开身体,艺术课程就让我们打开感官,当然越往后就会越往内走,智思课程会打开我们的大脑,人格课程会打开我们的心灵,这些课程连到一起,最终就是打开了生命,也就打开了我们那颗活泼泼的仁心。
二:“仁心”与“仁行”
“仁心”是孔子一直所强调的,那么“仁心”与“仁行”又是何关系,我们又该如何的“行仁”呢?“仁心”又怎样可以通过“仁行”体显出来呢?
夫子说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孔子其实是在强调仁是一种很高的境界,这个行”好像很容易,但原来其实是不容易的,但是只要你努力,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这样你就会遇到庆典,也就可以达到,如果我们去求仁,你也就会得仁,仁就会到来。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这个里表示的是赖以生存的住宅与细地,这个居也分为两种,物质上的居,精神上的居,也就是心灵上的,这与我们去选房子,挑来挑去,你可能会选择环境好的地方,这也就是比较往外偏,当然你可能会选择民风好的地方,这就是往内偏的,也与你的精神有关系,夫子现在说的,重点是在强调你要有一颗洲活泼泼的仁心,这也就是往内偏的,当然如果内与外结合起来就更好了,所以这一则实则是在告诉我们,让我们居于仁之中,这才是美好的,不居于仁之中,怎么能说是知呢?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刚就是刚强,毅就是坚毅,木是质朴,讷是慎言,也就是不善说话,这四种是生命的状态其实强调的也是行,要表现出来,但为什么这么讲?仁的最开始是有一颗活泼泼的仁心,是内在的,不是封闭在内心之中,要去显出来,所以夫子才说刚、毅、木、讷,这也就是要去显。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夫子说的这个巧言令色还是有一些争议的,因为是看别
一人的脸色说话但是为什巧言詅包会鲜矣仁呢?因为巧言令色大多数人的释义是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所以这个巧言令色可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也有可能是见机行事,并且孔子也没有全盘的否定,要不然就不是鲜矣仁了,而是无矣仁,所以巧言令色思之人不一定能是“不仁”的人因为见机行事也要看目的,是否在行仁,是否是出于仁,为仁的话也就是仁。这也就就是“义“利”之变,也可以说成“仁”与“利”之变,当然可能以做到仁的同时,也可以把利结合到一起,这样子也就做的更好。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要那么这个“礼”与“仁”又是何关系?夫子说非礼勿视、勿听、勿言、勿动,这个礼也是分为外与内的,但这个外不是说附合礼,内的内话就是仁心外挂这样的礼,才有意义。我来举一个例子,有一个新生,来到了我们班,他一听我们说仁心外推,是个啥完意儿,但他也要跟我一起去学习去探究,可能刚开始的时候,不是仁心外推,但是随着与我们的不断的学习,知道了我们班级的芬围,班级的文化,于是他也就与我们班级融合了,而礼,仁也是这样的过程,我们也要不断的去体会。
子张也向夫子问仁,夫子说了五者,分别是恭宽、信、敏惠,恭也就是恭敬,一般都是指,下级对于上级,如果不恭,你就可能会自取其侮。宽是心放宽,可以说是格局、宽容,一般是指上对下,宽才会赢得人心,信是信用,有信,朋友之间,你自己信了才可能会让别人信任你,敏是勤敏、机敏,做事要好,才可能立功惠是恩惠,是指上对下,这样才可能会让别人听从你的话,这上者与仁又是何关系?成仁人是自己决定的,你有的是一种可能性,自己要去行。
所以“仁心”与“行仁”道底是何关系?可能是先后关系,当然是逻辑上的先后,而“行仁”也就是外推,仁心外推,而外推会让仁心到达更高的境界。
三:天道.仁心.贞元
我们这个学校受着儒家的影响,整个中国也受着儒家的影响,那么我们学校不同的校徽与校名,他们有什么不同的寓意呢?
孟子说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人皆有之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人皆有之”呢?人皆有之也就是说是我们每一个都有的,从我们出生就有但我们拥有的也是一种可能性,但是也是需要去学习的,但动物就不具备有这种可能性,这就像是一粒种子,他的结剧可能是发芽也可能坏死,结成恶果,因为它也是需要营养去给它能量,学习就是我们的能量。孟子在这里面也说过一句话,“非外铄,我固有”,这个铄有打造的意思,火花闪烁,所以也就是说不是由外人传授教给我的,不是依靠外界打造的,如果铄,那也就是原本是没有的。“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如何理解?其实也就是如果你求的话就会得到,不求或舍的话,就会失去,就像是盖上了一层灰尘,但不带表没有了,只是没有显现出来,但依然还在。所以最重要的是你的修炼,自修,但并不会完全得到,夫子一生去追求,都不说自己求到了,所以这也需要我们一生的时间去追求。这段话其实与三字经中一段话对应,也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所以也就告诉了我们要去修,我们也是具有善的可能性的。
那么孟子所讲的四端,与夫子所讲的仁有什么异同。从关爱人,关爱朋友,同伴、生命“这些小事都是仁,可近可远,心不麻木,治活泼泼就是仁。仁也是端,根本的仁,仁从也都有,但也像四端一样,要体显出来,孟子讲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分别是仁义礼、智之端,孟子也就是把仁分解成了仁义、礼、智,最后才会成仁,也是与夫子所讲仁有一些略微的不同,我们也要不断的去体会。
孔子说:天又何尝说过话,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虽然不说话,但是孔子却从中悟出了“天道”,那么“天道”又具有怎样的特征?这个天道是生生不息,创生万物的天道不论你如何,它都会永远的运行下去,四季也会不断的轮回,万物继续生长。但这就有一个问题,古今中外,那些悟出“夫道”的先知们会住那个方向发展?比如诸神、上帝,这些都是我们人对未知的为量的畏惧敬畏,所以去嵩拜它,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安慰。这也就是一种息然现象,能悟出无道的力量,老庄也看到了自然天道,他们认为既然如此的神奇,我们顺应就好了所以他们是顺应融合大道,讲究无为。那么对于夫子来讲,对了整个儒家而言,天道又意味着什么?儒家讲的是对天道悟了之后,然后反观自己,让自己内心、去生命有了连接。易经与人
八卦也说这个道,比如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也是我要不断的去思考、体休会的问题。
我们的校名中有贞元二字,那么贞元到底是何用意呢?元享利贞保合太和,其中的元就是大道、天道,亨是亨通,利是成,贞是贞定,所以合起来就是保持大道,不要改,不忘初心。校徽中有一个小人,头顶天空脚大地,在天地中舞动,依道生长,要有方向,这也就是一个朝向。最后一句话送给大家,天空之下,大地之上,贞元学子,请绽放出一朵花来,让世界嗅到你的芬芳。让我们绽放出自己的精彩。
四:“我欲仁,斯仁至矣”到人人皆可为尧舜”
孟子说过“人皆可为尧舜”,那么你真的知道孟子这就句话的意思吗?孟子为什么又这么讲呢?
孟子是孔子开创的儒学的继承者与发扬光大者,那么在这一则中,孟子的观点是是什么?无非就是说那个人都可以成为尧舜,古人说尧舜都在指文武周公这一类人,德性高尚的人,他们是道德典范,这里孟子说不防可以看出,孟子其实在激励我们,孟子说的特别像是四端说的,也是在说他有一种成为尧舜的可能性,但自己也要去行去学。比如老师让我们去学习,我们说我们可以学习好,但是重点是我们因该怎么去学,我学习可以好到哪里?这是要有一个标准的,本则说的也就是一个道德的高标,所以孟子这样说是为了什么?为什么会这么讲呢?其实孟子真正所说的,真正想表达的是勇猛精进,否则这种更高境界的可能性永远只是一种可能性,所以孟子也就是想让我们努力,去实践。
在古代,令伊是一个官职,子张问孔子说道;子文三次当上令尹这个官职,同时也三次被罢免,但是子文却面无喜色,面无愠包,并且这旧今尹这个政策也会告折新的令尹,这何如呢?夫子就里说忠矣,就是说他是忠的,子张继续问:这是仁吗?孔子却说:我不知道其也为人,怎么可以说是仁?很明显,夫子对于子文的评价是忠,这个忠一般都是说下对上级的表现,这一则中的忠,明显不是这个意思,在这一则中是忠于仕,忠于自己的职位职责。那么忠与仁是什么关系呢?忠就是仁心外推的一种方式,这个忠是对于君王的,修齐治平,帮助明君去荆治理好这个国家但愚君还要去帮助吗?这就不应该了,儒家到了后来,大多数的人都都成了愚忠一味的去追求忠却不反观自身是否值得去忠,所以夫子强调的就是自否这个外推,推到了自己的职责,要看是不是仁心在外推,是否是出于仁。
孟武伯问问子路是否仁,孔子说不知又问,夫子才说千乘之国,可使子路去治理,也就是那种千乘大国、富足的国家也可以让子路去治理,但要说仁的话,我就不知道了,接着孟武伯又问了冉求、公西赤,夫子分别说了冉求可治理好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让他当一个家臣,公西赤是可以束带立于朝可以与宾客言话。所以夫子也就是说子路与冉求有政治才华,公西赤可以很好的外交,有外交才华,但不要忘了外交要懂礼乐,所以好像三个人都便很好,但孔子却都说,他们仁不仁,我就不知道了,这很奇怪啊,这是他的弟子啊!孔子为何还这么评价?其实并不是说他们没有仁心,而是仁是无止境的,他们并没有达到这个很高很高的境界,当然他的弟子去行去外交去政理,是出于仁心的,孔子也是清楚的,比如子路去当官,并不是为了自己,为了名利,是为了国君国家,也是出于仁的。
那么今天我们为学习的仁有何改变,从陈文子,焉得知我们可以看出,仁行是内在仁心的外推,子路、冉求、公西赤那一则可以看出,仁是无止境的。
那么仁又会如何的运做呢?这个仁心,可能会哲时不的不推,但与道家不同,这不是归隐。这个土也有两个方面,可能会成为君子、贤人,圣人,贤从第二个方面就会掉入“丛林”,成仁,一是先要成已,二是然后成仁,成己也就是内推,自己要去修炼、当然德性上这个也是无止境的,我们也有可能一直停在这个咸,阶段,但也有不同的境界。成也就是成事,成人,成就一个美好的世界,所以我们也要成为更美好的自己,这个过程当然不容易,但我们也依然要去行,一旦开始就不要停下,一直进走在那条路上。
五:如何行仁
今天是论仁这个单元的最后一课,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把知展开去思考,那么如何去“行”仁呢?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这个约就是穷困的意思,乐也就是富贵,不穷困,安指的是守住自己的仁心,知是智,利是说的是不是物质上的利这好处,那么“处约”的时候,“处乐”的时候,一般人会怎么样?仁者又会怎么样?一般人也就是不能很久的处在一个安乐的环境,也不能很久的处在一个困若的环境中,当然也可能会考虑到一般人一得到物质上的满足,就会堕落。也不会在困若中坚持下去,这也就是与仁者最大的差距,但是,仁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三种人,第一种就是小人,也就是指那些不仁的人,第二种就是仁人,是达到一种高境界的人,第三种就是一般人,他也没有低到小人的境界,但是也没有高到仁者的境界,这一类人就是一般人,三者也有所不同。
所以孟子讲富贵不能淫分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做也仁学的传承者孟子也就是在说不能移那颗仁心,也不能够屈心,这也就是孟子表达的意思。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好人可以理解为仁者可以看出来别人的优点,能够厌恶别人,但是夫子却说可只有仁者才可以看来出别人的优点,能够厌恶别人,但是这不是很奇怪吗?普通人道难不可以这样吗?我们不配吗?其实是因为仁者已经达到一定的境界了,自己也有了一标准,那么他也就可以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去看他人,不像一般的人我只是看他不顺看就图他。第二点是仁者看了别人,也可以反观自己,也就是见贤思齐,不是恶完就没事了,一般个人可能只会厌恶别人,却不去管。第三点是仁者不仅仅可以好人与恶人,还可以助人成人,帮助你。我认为还有一个点,一句话表,
叫做“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也就是说仁者在恶人的同时,却也可以知道恶人的善,一般只会是情绪、生物性的反应,这也是更高的层次,现在你认为你能随便的去品评一个人吗?
夫子讲过已所不欲,勿方施于人。这句话我们每一个人都听讲过,这也是我们与他人交住的黄金法则,那么这句话的核心是什么呢?也就是恕,这个恕分解了,也就是如心如心也就是把自己的心与别人的心比一比,也就是同理心;将心此心,换位思考,自己不想让别人这么对我,也就不要强加于别人的身上,当然也有一个相反的极山端,已所不欲,必施于人,也有可能是已所欲,施于人,你自己喜欢的事物,想要分享给他人,但是如果对方不喜欢呢?对方不接受呢?这时候也就要住回收一收,这也就是消极自由,但是这一定就是不能的吗?不是的,这是我们与他相处很重要的东西。
与他对立的,是积极自由,积极自由又是什么呢?就是孔子说的“己欲人而立人,已达人而达人”在内向成己的时候,也要外向的去成仁,但这也要合适的时机,这也就是积极自由。
儒家会把仁当为一生要去努力的目标?那么我们结合道德人格图谱来看一下:
我乐于摸仿他你们,这是低令阶段的儿童一个重要的能力,开始时价仿是他们唯一的学习手段。到了我喜欢探索世界,他们会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世界,在党尝试民主生活,我捍卫游戏规则时,这是一种民主的生活,民主的本质就是恕与爱。
更高的就是德性的仁爱,立记达人,不欲勿施,也就算是,我们也要一步一步的去超拔,去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