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马克思说过: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各种关系之中,有一种常见的关系——比较。
俗话说,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丢,有了比较,就有了各种高下之分。
于是,很多人被各种各样的比较所裹挟,迷失了自己。
而真正的价值,只有跳出比较的怪圈,才能看见。
这,便是每一个人都需要的修行。
【一】
有位做哲学研究的老师分享了这么一段经历:
在某次饭局上,他遇上了一位据说身价过亿的大老板,寒暄介绍之后对方立马就问了一句:你们老师一年赚多少?
他如实回答后,对方又问:你学哲学有什么用吗?
这样的氛围很让人尴尬,于是这位老师直接回答:没什么用。
那位大老板听了,更加志得意满的说:你信不信,我跟你一起走到街上,找小姑娘。问十个姑娘,至少有八个,嗯,起码得有六个会选我。
这位老师淡淡说了一句:你为什么不能更自信一点,坚持说八个姑娘,或者九个姑娘呢?没必要改口啊!
大老板瞬间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开始打哈哈:没别的意思,开个玩笑,开个玩笑。失礼了,失礼了,我先干为敬!
说着就自罚了一杯。
那位老师讲完这个故事,补了一句:这可不是抖机灵,而是我真不想跟他做比较。其实,我很同情他,这位仁兄凭借自身努力在他的领域大获成功,在得到市场和资本认可的前提下,还那么不自信、还那么渴望别人的认可,真的好可怜喔!
我深以为然,放眼望去,那些热衷于比较的人,且不论才华高下、富贵与否,都有一个过不了的坎——与自己和解。
因为无法与自己和解,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方式的比较来证明自己:比资历、比成就、比能力……努力去追求成功,甚至不择手段、不惜代价,而在当代最容易比较的就是钱了。因为钱是可量化的、公认的标准,赚得多一定比赚得少要好、有钱一定比没钱要好。
然后呢?
这个问题足以震住很多人——升官了,然后呢?成功了,然后呢?发财了,然后呢?
然后就陷入了这样的循环里,疲于奔命。
确实,这真的好可怜,且不说山外有山人外有人,遭遇挫折和打击是难免的;关键在于比是比不完的,把自己有限的资源投入无限的比较里极不明智,这大好的岁月时光,非得分个高下,累不累啊!
【二】
过年,总会遇上一些所谓的亲戚,热衷于向你打听每个月赚多少钱。
我的回答是:差不多够花,够花。
倘若有不识相的继续追问,那就得用些技巧了:
比如吐槽一下物价、房价涨涨涨,说从前的生煎一块五就能买四个,现在买四个要八块钱了;郊区一套小破房也要上百万,靠工资不知道要什么时候才能买……诸如此类,说得越具体越好,务必要声情并茂。
基本上关注你赚多少的人都会被这样的话给带走,反正这样的亲戚见面机会也不多,能聊的时间也不长,所以这是个非常管用的方法。
因为热衷于向你打听每个月赚多少钱的人,并不需要知道你赚多少。他们问题实质的指向,不是你回答的那个数字,而是期望在你答案的数字里,找到自己所在的位置,同时定位自己所在财富阶层的坐标。
有这么个说法:幸福就是比老婆的妹夫多赚1000块钱,这些打听你赚多少钱的人想要的就是这样的”幸福“。所以,当你和他一起吐槽抱怨的时候,他感受到的便是:原来你并没比我好到哪儿去呀!这么计较,我天天早上吃生煎想怎么吃就怎么吃……他们想要的效果达到了,问题就不再重要了。
从他们的问题里,可以看出他们是固守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既慌张,又焦虑,内心充斥着不安,迫切需要一些尊严,却并不想做出什么改变的人。他们热衷于耍小聪明,相信各种阴谋论和算计,视野窄,看问题简单、粗暴,带着浑身铜臭味儿的浅显逻辑。
坦率的说,和这样的人在一起是极其无趣的,尤其对自己而言。当然,请对他们表示同情和怜悯——因为你改变不了他们,不得不以回避的方式避免被他们改变。
【三】
从小就知道,有个非常讨厌的人叫“别人家的孩子。”
他字写得比我漂亮,成绩比我好,衣服比我干净,劳动比我勤快,待人比我有礼貌……
老师和家长常常会把他请出来,有时候是具体的某个人,有时候不是,总之,他的出现会让我心生厌恶和嫉妒。
所有情绪都有正面价值,比如这份厌恶和嫉妒,能给人提醒并能促进行动,弥补这方面的不足。而我们成长的很多时光都处在静态的环境里,就那么点事要做、就那么几门大家都学的功课,每个人的满分都是一样的,一个班级、年级的排名也都清清楚楚……于是,这样的激将法多少有点用,尤其对于像我这样混在中不溜秋的人,激一下,就能往上跳一跳。
可回想起来,那些似乎看得到的进步并没让自己快乐过,因为总有人比我更好;让我心生欢愉的却是当初的一位代课老师,给我推荐了一些“闲书”,其中不乏名著经典,只是语文课本上没见过。
“书上说的不一定是对的,可能和对错都没关系,关键在你从中收获了什么。所以,要多读书,多思考。”这段话言犹在耳,正是他带我走进了阅读的大门,不是为了什么考试,也没什么具体的目标,更和“别人家的孩子”无关,这份热爱给了我一份美好的习惯——腹有诗书气自华,不是装出来的。
似乎就在那个时候,开始渐渐认识到世界是动态的,不能用单一的标准来衡量,于是也就不再热衷于各种比较了。而随着经历和阅历的增加,越来越多的感受到比较的弊端——容易让人焦虑、盲目、傲慢或者胆怯。
大概得感谢如今的时代吧,变化太快了,稳定越来越难。适应变化,就需要更远的视野,去关注真正的价值所在,而这,就必须穿过重重关系的迷雾,而其中最大的阻碍莫过于“比较”了。
诚然,类比是一种迅速了解事物的方法,但只是开始。这便是我一直告诫自己的——对人对事尽量别比较,很多因为真的不知道,更多因为真的不需要知道。
学着跳出比较的怪圈,是一种修行。渐渐去破除执念、去接受自己、与自己和解;去沉淀,感知发生的美好……由此,得到的是平和的幸福和行动的能量。凭着这份自信和从容,在充满未知的未来面前便有了拥抱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