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全文手机照片。版权所有。
大抵每周的周末,是老芊所在的登山队集体活动的时光。这周的目的地是“云栖竹径”,按规定早上七点半左右到目的地集队出发。
这个事情前些天就已经在商量了。老芊本不打算去的。可能是因为这段时间她的工作比较忙,身体有点累。说实话,好不容易有个休息天,本可以睡睡懒觉啥的。但如果参与活动的话,估计早上的懒觉又得泡汤了。老芊有点不甘心。
可能是考虑到我这个名义上的“登山爱好者”的活动需求吧,说真的,我已经很长一段时间没去登山了。也可能是因为登山队发出了“如果再不参加活动就会T出集体群”的最后通牒,老芊很不情愿的答应今天一起去。
我跟老芊自己开车,到指定的集合地点后,发现其他队友也才刚刚到达。今天参加登山的人员并不太多,基本上都是队里的“积极分子”。像伟忠文华夫妇、荣兴建萍夫妇,还有镇政府的几位登山爱好者。镇政府的这批人中我只认识文标,他是资深的旅友。其他的几位,我都不认识。
集合完清点人数后,伟忠去买票。我的印象中,好像每次出来几乎都是他付钱的。好几次我觉得不好意思,再怎么说也弄个AA啥的。但老芊说,“没关系的,都是兄弟姐妹一样的。再说了,谁让他们是身价千万的大款呢,他们会让你去买票付钱?”虽然是玩笑话,但身价千万倒是真实的。
进入景区,一条相对比较宽阔的用石板、鹅卵石等铺就的道路一直向前延伸,似乎看不到终点。石径的两边,茂林修竹夹道,荫天蔽日。空气格外的清新。老芊和她的小伙伴们都嚷嚷着,“天然氧吧!”可能是来得比较早吧,景区里似乎没有太多的人。
我们沿着石径行走,也并没有走得特别急。按登山队成员惯用的说法是,“休闲拍照为主,登山行走为辅。”大家边走边聊,倒也愉快。
不多久,看到一古朴的牌坊,上面粗大的横梁上的字体已经斑驳不清。反正我是没认出来。只觉得那一份厚实的凝重扑面而来,很具压抑感。
继续行走。
离牌坊不远,便是“云栖竹径”的碑亭。碑亭飞檐斗翘,并不特别高大。相反,跟景区的整体,及碑亭边上那相对比较宽的石径相比,显得非常小巧。上面的四个大字,是已故国家领导人陈云先生所题(题图)。
同行的旅友们觉得,要是一直沿着这样的石径步行的话,似乎缺少了那么一种“挑战的氛围”。于是,几乎是相同的想法,弃石径,而沿边上的那一条同样是用条石铺就的山径上行。
跟平坦的石径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条石路却是依山势起伏而作,虽然行走并不累。与上一次的临石古道徒步相比,这里简直就是毛毛雨了。
路的两边,风景更精彩。除了成片的毛竹林之外,参天的古木、彤红的枫叶、金黄的银杏叶相映成趣,更具一番滋味。
同行者发现路边有一棵树龄230年的古木,惊奇之余,纷纷拿出手机拍照。但没过多远,另一棵树龄1000多年的枫香树,让我们几乎都找不到眼镜。
沿着起伏不平、弯弯曲曲的石径,大家一边笑着、一路闹着,显然不觉得累。
不知不觉,就到了“篁竹亭”。大家在此拍照合影,稍作休息。
原本是休息完了以后继续前行,但却发现,篁竹亭周边似乎没有任何一条上山的路。已经来过一次的伟忠、建萍等人一合计,发现走错道了。于是乎,立马回程,沿原路返下,从山边另一条小石径向东南方向行进。不多时,来到了兜云亭。这里,才是真正的上山的入口。
跟前面的平坦不一样的是,经过兜云亭之后,山道一下子变得很陡峭。尽管我是很有心理准备的,但实际到此,却还是让我觉得有点意外。这个山道,跟湘湖边的象山、城山的山道一样,但是比那个更陡、更长,也更弯,所以上山变会比原先更累。不一会,就满身大汗了。
旅友们怕我这个老头子吃不消,纷纷询问我要不要替我背个包啥的。都被我回绝了。我自己觉得,这个登山队的绝大多数人,无论是行走、还是登山,绝对比不上我的。这可不是吹的。再怎么说,我从小在大山里生活,像这样的山路还难不倒我。再说前些年几乎每个周末我都去登山,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说,他们应该丢不下我。事实证明,我是对的。
伟忠跟大家说,“这个上山的路,总共有十八个弯。弯路的尽头有一个亭子。到了亭子,就相当于到山顶了。”大家抬头往上看,哪里有亭子啊?哪里是终点啊?
刚走到第一个“弯”的时候,就有同行者“吃不消”了。所以大家一商量,先就地休息一下再说。于是乎,行走的队伍暂时停了下来,大家纷纷从各自的背包里拿出苹果、桔子等,吃东西的吃东西,喝水的喝水。不亦乐乎。
可能是为了鼓励大家,伟忠、建萍他们这些来过一次的旅友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马上就到亭子了。”这么一说,大家又提起精神,继续赶路。
好不容易,来到了亭子。大家都轻松地叹了一口气。以为这里就是终点。
可没想到的是,这里仅仅只是“中点”。看不到任何关于“山顶寺庙”也就是本次行走终点的任何迹象。伟忠又说,这里过去终点,已经很近了,应该马上就到,而且最后的一段路,基本上都是平路,没有太陡的行程。所以大家再次打起精神,继续赶路。甚至于连路边美丽的山色、风情都忘了欣赏了。
但事实上,这一段路并不平坦,很多地方比前一段路更陡。只是因为走在山脊上,一边是初晨的阳光,一边有徐徐的山风,从感观上来说,更爽快一点。仅此而已。
途中,遇到一位光着上身的挑夫,气喘吁吁的从我们身边走过,步速很快。我们问他,是不是每天都得这么上山、下山的。挑夫说,“也不是。平时基本不用这么累。因为今天是周末,可能上山的游客会比较多,所以得准备一些素斋所需的材料。”当我们问他离五云山“真际寺”还有多远的时候,他说,不远了,也就那么五六分钟的时间。
听了这话,大家信心倍增,继续行走在那似乎越来越陡峭的山道上,不过脚步倒是越来越轻松了。也确实只有五六分钟,拐过一道弯,竹林深处豁然出现一片空旷处,久负成名的“真际寺遗址”就在前面不远处。
这里,是本次活动的“终点”。
抬头望去,寺庙前面有一棵参天的古银杏树,非常高大。周边用一圈铁栅栏围着,上面系着很多很多红色的祈福带……这情形,跟我老家“五泄禅寺”倒有一比。不同的是,五泄禅寺在山脚下,而这里,却是山顶。
大家在真际寺外的空旷处休息。从这个地方看望山下,油然而生“会当凌绝顶”的意境。尽管这里并非绝境!
休息完了以后,大家沿原路折返。相同的感觉是,上山累,而下山比上山,更累。
行至半道,遇到一大队少男少女,看模样应该是杭城及周边学校的大学生吧。他们当中的好些个人,都穿着汉服。有点cosplay的意思。“穿着汉服登云栖”这不自己找罪受吗?
回到兜云亭,今天的行程大抵也就结束了。总结起来就一句话,“累,并快乐着”。毕竟,一路风景、一路风情!——在这么一个枫叶飘红的季节出去走走,既饱览美丽山色,又锻炼了自己的身体,一举两得的事,确实挺美。
【贴上几张这次登山过程中所拍的照片,以飨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