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批判性思考。
在很多事情我们都是小马过河。所以,我们要学会做的就是拒绝做伸手党,避免接受一个吞食现成答案的人。
生活中的很多问题无非两种:一类是非此即彼的答案,比如1+1是不是等于2;一类是开放性的答案,并没有一个唯一的答案,比如我的为人怎么样?
答案的来源又无非来源于:1.权威论证,公正的科研机构,学术报告;2.有发言权人的言论,某个大佬的回答;3.生活中的某个应用规律等,至少是自己尝到甜头的方法;4.偏方言论,你说我说他说的 。
重要的并不是你的问题是从哪里来的,而是你怎么检验这个回答是否适合你适用。再好的药,也无一例外的会标注,有一部分人会有过敏反应,所以并不是百分百的完全适用。
所以,最适合自己的答案,一定是经过你这个“容器”经历过你的生活环境,思考方式,为人处世风格等一系列层层过滤后的答案。
把外来的信息皆作为参考答案,自己反思论证之后再做取舍与改进。
2.深度思考。
现在都是碎片化的时代。时间短,文章短,要求在几分钟之内就了解一个论述,这样的方式是不利于自己深入思考的。
获取知识可以做一些主题阅读,就是相同的东西会有多种描述的方法,你可以集中起来学习。在经历一定程度的量读之后,才可能产生沉淀,毕竟需要时间这个催化剂。这其中,可以对于自己的一些看法按文中介绍的做出不同的标记,甚至可以同一句话,不同时期的自己的或许有不同的理解,都可以一同做好记录可以参照对比。
对于书中有些自己并不能理解的可以寻求外界帮助,与其他人聊聊或者通过其他的渠道知道的更多一点,换个角度来思考也是很不错的途径,也算是借力打力吧。
如何检验自己真的理解了了?最好的就是给别人讲一遍,看看自己到底能不能说清楚这个事情。
其实自己实际中有种感觉就是,最近知道了一些东西,挺想分享的,但是分享到一般就没货了。自己内心也会有种会不会误人子弟的感觉,渐渐的就会更多的自己问自己,自己想说的这个东西自己到底知道多少,真的是自己说的这样的么? 一方面说的更少,一方面自己会显得更多,精力会更多的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别人的身上。
3.同行评审。 提出问题,然后一起讨论怎么样更好。带着问题再去反思再去学习,才能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