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腊八就是年,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家家户户都开始准备年货。
这使我想起小时候的岁月,小孩子都盼着过年,因为可以穿新衣放鞭炮,还有好吃的和压岁钱。可是大人却犯了愁,过年的日子一天天逼近,家里还没钱置办年货。平时萝卜青菜玉米面,穷日子过惯了。过年了,总得想办法改善一下生活。
我生活的郑州南郊,是鸟不拉屎鸡不生蛋的穷地方。那里土地贫瘠,村子周围是绵延的黄沙岗和槐树林,祖辈耕种的土地都是沙土地。
虽然我们这里的土质不好,但适合种红薯和花生。红薯是一家人一个冬天的口粮,花生则是金贵的,收获的花生,除了榨油外,还会留一点播种,剩下的才会供一家人食用。
在那个家家户户都不富裕的年代,吃的粮食和蔬菜都是自己种的,很少有人花钱去买的。家里没有的东西,也是用自己的东西跟别人去换。
妈妈姐妹三个,大姨和妈妈嫁到了贫穷的南郊,二姨则比较幸运,找的婆家是北郊的,比我们两家的生活要好一些。平时二姨偶尔会接济我们一点,但仅仅是杯水车薪。北郊是鱼米之乡,河道纵横,盛产稻米和莲藕。父母一合计,决定炒一些焦花生到北郊换大米,因为那里是不产花生的。
小时候的事情记忆犹新,就像发生在昨天。换大米那一天,妈妈很早就起床炒花生了,因为前一天炒的花生返潮会影响口感。头顶满天的星斗,爸爸在院子里支起蒸馍的大锅,芝麻杆烧的火苗特别旺,过不了多久,大半锅的黄沙就变得烫手。
妈妈把收拾干净的生花生倒进去上下翻炒,随着温度的升高,花生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黄色的沙土也成了黑灰色,炒熟的花生就飘着香气,让人不由得直咽口水。
用筛子筛去花生上的沙土,晾在秸秆编制的草苫子上。刚出锅的热花生还不能吃,妈妈会喷上一些水,等放凉了花生又焦又酥。
花生炒熟了会折秤,一斤生花生才能出八两熟花生,五十斤干花生大概出四十斤熟花生。等把花生装了袋,天微微亮。吃了妈妈煮的红薯汤,我就坐在爸爸的的二八自行车横梁上,和他一起去北郊换大米。
我们没有去二姨家的村子换大米,而是到了更远的城北,那里离我们家有将近三十里的路程。来到北郊的街巷,已经十点多了。天特别冷,街上还没什么人。
爸爸没有像其他小贩一样沿街叫卖,可能是碍于情面,他喊不出口。看到有人走近了,他才会和别人打招呼。我也是第一次和爸爸一起来北郊换大米,用现在的话来说,我就是个打酱油的,就是陪他解解闷儿,打发一下无聊的时光。
来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街上的狗也欺生,它会对着我们吼几声。平时我是比较怕狗的,这时候有爸爸陪着,我就不怕了。村里陆续有人拿出大米和我们换花生,看着花生一点点减少,装大米的袋子一点点鼓起来,我仿佛闻到了大米饭的香味儿。
为了尽可能多换一点大米,我们会多给换花生的人一点花生,还拿出花生让别人品尝。用爸爸的话说就是“这都是土里长的东西,不主贵”,实际上,主贵不主贵只有我们自己知道,如果不是为了一家人的生计,为了过节孩子们的饭桌丰富一点,这么冷的天,谁会冒着严寒走街串巷?
小小的花生,凝结着父母的辛劳,寄托着一家人的期望。这使我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句话有了更深的体会。
虽然我年幼,但也感受到了世态炎凉。听说我们是南郊来的,有些人就露出鄙夷的神色。这里的村庄毗邻市区,村民也都是种地的农民,有的人却沾染了市井的习气,看不起条件不如他们的南郊人。
但是我们人穷志不短,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生活,没什么丢人的。小孩子不懂得什么是自尊心,但是我能感受到别人的冷言冷语。爸爸就不一样了,他是成年人,为了这个家,他只能面对生活的磨难。
有些人就比较友善,一位老大娘看到我因为冷蜷缩在爸爸怀里,就拿出自己孙子的衣服给我穿。到中午了,有好心人邀请我们去家里吃饭,爸爸婉言谢绝了。为了感谢素昧平生的好心人,爸爸就抓了两把炒花生送他,他也拿出自个儿家当年产的新米和我们交换。人心换人心,才使这个世界充满了温暖。
妈妈炒的焦花生还是比较受欢迎的,一编织袋将近五十斤的花生,不到下午三点就换完了。可是爸爸不舍得下馆子吃饭,我们就拿出妈妈做的煎饼充饥。
我感觉自己一下子变得成熟了,像一个男子汉,柔弱的肩膀也可以扛起千钧重担。作为奖励,爸爸给我买了一串糖葫芦,我吃了一半,剩下的一半舍不得吃,我要留给在家盼着我们回家的妈妈品尝。
下午四五点,我们启程回家,这时候,天上飘起了雪花,街上的人行色匆匆,这些都是和我们一样为生活奔波的人。想到这儿,我感觉浑身上下充满了力量。原来自己并不孤单,还有许多生活境遇不如自己的人,并没有因为生活的严酷而放弃。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再也不用为生计发愁,平时餐桌上都是大鱼大肉,人们对吃穿的追求没有过去强烈了,过年人们追求的是更高级的精神生活。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不能丢。
当年和爸爸一起换大米的经历,距今已经四十多年了,现在回想起来,依然是满满的感动和幸福。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生活有风浪也有坦途,苦难是一笔财富,可以让我们受益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