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尼尔·波兹曼,世界著名的媒介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是继麦克卢汉之后世界最重要的媒介文化研究学者之一,他在纽约大学首创了媒介生态学专业。
在《童年的消逝》里,学者波兹曼运用他对心理学、历史学、语义学和麦克卢汉学说的深刻见解以及常识,非常有说服力地阐述了一个触目惊心而且颇具独创的论题,即童年的诞生,是因为新的印刷媒介在儿童和成人之间强加了一些分界线,而在电视之类媒体的猛烈攻击下分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
儿童很多时候是不明白成人所能说的和理解的一切。儿童有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不同于成人。但当他们知道足够多的成人秘密,例如有关性关系的秘密,也包括有关金钱、暴力、疾病、死亡和社会关系。原本的价值观会被打破,从而导致走向成人化。
印刷技术的发展促使了“童年”概念的形成,将具有阅读能力的人和不具有阅读能力的人分开,童年和成年之间出现明显的界限。电视的出现,将所有的成人秘密都暴露在大众面前。电视为了吸引眼球选择播出刺激的内容,甚至将文化中的一切秘密摆上台面,让所有的观众一览无余。
“童年一定会成为当今科技发展的牺牲。”书中写道。现在电视、网络,甚至说是信息化时代,儿童对成人的秘密认识更唾手可得。我认为童年在不同的时代即应该有不同的定义和内涵。依靠科技和信息化,也为儿童构建了不同的世界,电子游戏、书籍、服装、玩具更丰富、更创新,甚至内容上有了更针对性、更详细的年龄区分。而作者在书中的担忧,似乎在现实中也有可以解决的措施,列如中国未成年人游戏监管、德国未成年人手机装防色情软件、美国电视设置成人频道等等。
如同作者的观点,我同样对童年的消逝偏向惋惜。我从儿童时期就大量接触电视网络,于此对应的是我思想上的早熟,这应该是属于儿童成人化的另一种说法。在欧美国家,儿童成人化的现象更频繁。由于欧美国家崇尚“自由”的教育,儿童可以轻易地获取关于性、暴力和死亡等成人的秘密。而这样带来的弊端也很明显,儿童带有错误的身份认知做了很多成人的行为,比如群体吸烟率提高、性行为频繁和暴力行为增加,这些对于非发育完全的身体来说明显具有损害。
这本写于1982年,而在电子媒介发展的今天,童年的消逝更明显。波兹曼在书中的担忧放在当下的环境下依旧适用,在科技发展来势汹汹的今天,答案似乎更无解。相对于波兹曼把希望放在家长身上,而我更支持政府的干预。
这本书是随手翻到的,没想到阅读起来这么困难。作者的论证方面很全,思考的角度也很多样。而且个人认为自己一直都不太会写结构性的文章,写因到果的推理过程总是乱七八糟的。但是我还蛮喜欢这个作者的写法,每走一步都有自己的逻辑,我也能很清楚看到他的推理。这本书对我以后写文章找思路理思路很有借鉴意义。
摘录:
历史学家通常不是来歌功颂德,而是来埋葬历史的。
正是妇女,也只有妇女,才是童年的监督人,她们始终在塑造童年和保护童年。
电子媒介完全不可能保留任何秘密。
随着整个世界信息泛滥,一个人知道多少的问题比一个人知道如何运用已知信息的问题重要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