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经》第十四章,我总感觉老子在向我们描述一位世界上最厉害的“隐形人”。这位“隐形人”,就是“道”。它可不是普通的躲猫猫高手,而是达到了一种“我无处不在,但你就是抓不住我”的至高境界。且听我慢慢道来。
一、 道の“三无”产品简介
老子一上来就给了我们三个字,可以说是“道”的简历,还是精简版的那种:
视之不见,名曰夷:你想用眼睛看它?没门!它就是个“小透明”。(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你想用耳朵听它?安静!它比你的呼吸声还轻。(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你想伸手去抓它?别傻了!它比PM2.5还细微,你抓一把空气,它早从指缝溜走了。(微)
这“夷、希、微”三位一体,组成了一个“三无产品”——无相、无声、无体。你没法拿着放大镜去研究它,也没法拉着它的手说“交个朋友吧”。因为一旦它能被具体描述,它就不是那个终极的、永恒的道了。
这就好比你想给你的Wi-Fi信号拍张照片,或者给你的初恋感觉称个重量,是不是很抓狂?道,就是这种存在。
二、 一位“不上不下”、无法取名的“恍惚”界大佬
既然看不见摸不着,那它总该有个上下左右吧?老子说,你想多了!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它的上面不光亮,下面不阴暗。意思是,别用你那套“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维来套它。它不玩这一套。
“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它绵绵不绝,但又无法命名,最后只能勉强说它回归到“啥也不是”(无物)的状态。
最绝的描写来了:“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这简直是文学史上最顶级的“废话文学”!什么叫“没有形状的形状”?什么叫“没有物象的形象”?我读到这里,脑子里浮现出一个画面:就像你半梦半醒时,试图回忆一个美梦,那个梦清晰无比,但你一睁眼,啥具体内容都记不住,只留下一种美好的“感觉”。
对,就是这种 “惚恍” 感!道,就是一种极其真实、充满力量,但你又无法用逻辑去框定的“恍惚”。你迎上去,看不见它的头(迎之不见其首);你追随它,看不见它的屁股(随之不见其后)。整个一神龙见首不见尾的超级大佬。
三、 那么问题来了:认识这个“社恐”道爷,有啥用?
问得好!如果道这么玄乎,那我们学它干嘛?老子在章节最后给了我们一把钥匙: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把握这个从古至今都存在的“道”,用它来驾驭和处理你现在眼前的所有屁事(御今之有)。你能了解万物的本源和规律,就算是掌握了“道”的说明书(道纪)了。
这才是重点!老子不是在跟我们玩玄而又玄的猜谜游戏。他是在告诉我们:
别纠结于表象:当你遇到一个烂摊子,别光盯着那个烂摊子本身(“今之有”)。你要去思考背后那个看不见的规律(“古之道”)。比如,公司项目总出问题,是不是沟通机制(规律)有问题?而不是骂某个同事。
要学会“顺势”:道是宇宙的底层操作系统。你的手机App(具体事务)要想运行流畅,就得遵守操作系统(道)的规则。逆天而行,迟早死机。
拥有一种“通透感”:当你理解了有一种看不见的秩序在支撑着世界,你就会有定力。就像你知道了水往下流是规律,你就不会为打翻的牛奶而崩溃,而是会拿起拖把。
总结一下我的心得:
老子笔下的“道”,与其说是一个对象,不如说是一种背景音、一种底层规则、一种万物运行的“势”。它像空气,你活在其中却不自知;它像重力,你时时刻刻受其影响却视而不见。
认识“道”,就是让我们从只会盯着屏幕(现象)的吃瓜群众,变成尝试去理解代码(规律)的程序员。虽然这个“程序员”水平可能很差,一辈子也成不了大神,但至少,当电脑蓝屏时,我们不会只会砸键盘,而是会想一想:“是不是该清一下C盘了?”
这份“道”的说明书(道纪),核心指令就是:保持敬畏,用心感受,顺势而为。
这么一想,是不是觉得这位“社恐”的“道”大爷,其实还挺亲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