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公爱吃面,我爱做(玩)面。若说做面食,我不敢说样样精通,但绝对有良好的基本功。和面,从小受到我奶奶和我妈的严格训教,能做到“三光”——盆光,面光,手光;手擀面,能擀到薄厚均匀,切到粗细一致;蒸馒头,暄软又光滑;包子,虽然褶子捏得丑了点,但是一看它就是包子而不是烧麦……总之,拉条子、剔尖、烙饼等一众面食,虽然不能精益求精,但是满足我老公的口味,还是没有问题的,自我感觉非常良好。
“五一”假期,既然不宜出门远游,那就宅家进行美食创作吧。这几天看了《三晋风味》(这部纪录片的错别字已经更正了),突然发现有一种面食我只听说过而没有做过。啥呢?片子里称作夹心面,其实它本名叫包皮面。顾名思义,就是在粗粮的外面包上一层白面后做成的面食。这当然是在困难时期为了待客或者改善生活而进行的发明,现在,谁还麻烦地做这个呀,还不就图个新鲜!既然闲来无事,那我就做这个面了,也体现一下我的聪明才智。老公问我:“吃什么?”我说:“等着吧。”咱得留一手,一来让他有个惊喜,二来,万一做砸了呢?这样的翻车事故也不是没有,不过我总能逢凶化吉,化险为夷。
既然要做包皮面,总得有两块面吧。先和好白面,既然要擀面,就要略微硬一点。这个不难,点水,搅面,揉面,三下两下,和好了,放在一边饧着;再来一块粗粮面,家里没有高粱面,玉米面、豆面、莜面都有,选择哪个呢?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玉米面。为啥,颜色鲜亮啊,做出来,外面白,里面黄,多好看!色香味俱全,这个“色”绝对是和食欲息息相关的。玉米面需要用开水才能和成面团,这个也不是难事,很快,又一个面团成型了。趁饧面的时间,我炒好了炸酱卤。
看着两块光滑的面团,我信心满满。不过,面团有点大,恐怕一下子擀不开,于是,我把两个面团一分为二,小一点,做起来更容易,成功率更高啊。先把白面团擀开,然后把玉米面团放进去,就像包包子一样包起来,压平,好了,开始擀面!
才擀了三四下,不好,里面的玉米面冲出了包围圈,漏出来了。不过只有一个地方出问题,还好,影响不大,继续吧。再擀几下,冲出重围的玉米面越来越多,眼看着这白面就包不住了。而且,玉米面虽然揉成了面团,但是一擀面就散开了,四处逃逸,整张面成了玉米面包白面了——还包不住。看来包皮面吃不成了,及时止损才是万全之策。我当机立断,不擀了,再次和成了一个面团,化解了危局。
新揉好的面团就成了白面和玉米面的混合体了,这个做什么好呢?擀面条吧,杂粮面条也挺好吃。然而擀着擀着发现面条也吃不成了,有玉米面在里面掺着,面不筋道,太软了。面条,还是硬面的才好吃呢。怎么办?这难不倒我,我又不是第一次翻这种车,创新的过程中总是要不断地积累经验的嘛。我把擀开的面皮折起来,上边斜切一刀,下边斜切一刀,不知细叶谁裁出?巧妇切出柳叶面——擀面条如果面软了,就改切柳叶面,这是我妈的经验,没错的。
切好的面片是金黄色的,果然玉米面的色泽诱人。金黄的面片在沸水中打一个滚,捞出来盛在碗里,浇上惑惑秘制炸酱卤,别说吃了,看着都香。老公说:“吃面片呀,真稀罕,好吃!”怎么能不好吃呢,从夹心面变成柳叶面,我容易吗?
事故发生后,我又回看了一遍视频,发现了问题的原因。做包皮面是不能把面片卷起来擀的,只要平铺擀开就可以了,原来就是因为我的擀面水平太高了!好,下次,一定会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