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是要你管描述了学习的预期结果,也就是教育目标,但它们相对来说就比较高位,而且“能做”的前提是“能理解“。否则当面对现实世界中的复杂问题时会感觉束手无策或只是机械套用,而达到真正的理解就需要建立大概念。
2. 大概念是反映专家思维方式的概念、观念或论题,它具有生活价值。换言之,大概念标志着专家思维的形成,而以往我们所教的小概念常常只反映了专家结论,两者的关系就像冰山模型所描述的那样。专家之所以能娴熟自然地运用作为专家结论的小概念或方法,就是因为他们已经建立了反映专家思维的大概念。
3. 学生似乎只在某一个学科和单元内才显示出学会了这些知识,一旦除了这些学科和单元,这些知识似乎就很难被激活,怀特海称这样的知识为“惰性知识”。惰性知识很难在单元与单元之间迁移,惰性知识很难在学科与学科之间迁移,惰性知识很难在学校教育和现实世界之间迁移。
4. 惰性知识最大的问题是,只要换个新的情境,学生就无法调用,所以不能说一个堆积了大量惰性知识的人具有素养。素养就是指能在真实性情境中解决问题,使知识不再具有惰性。与素养相关的活动主要是指解决问题。
5. 素养导向体现在课堂转型上,重点就是要从教授专家结论转向培养以创新为特征的专家思维。我们发现,惰性知识的产生常常是因为学生记住的仅仅是书本上所写的专家结论,而没有通过这种专家结论掌握其背后的专家思维。
6. 要变“宽而浅”的学习为“少而深”的学习。所谓“宽而浅”是指学生积累了大量专家结论,却没有从专家结论中学习到专家思维,因此只是横向发现。这就像吃了很多东西但是没有消化,久而久之就撑成了一个不健康的胖子。深度学习则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专家思维,教会学生像专家一样思考。这样,当学生面对从未遇到过的问题时才能做到高通路迁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深度学习所提倡的“少而深”的学习并不是指学的少,而是指将专家结论结构化,围绕专家思维来组织学习内容,做到纵深发展。就像一个有着良好消化系统的人可以充分汲取营养,当学习者掌握了结构后,就有可能学得更多。“用砖一块接一块地垒起来建塔是一项非常快的工作。相比之下,建一座有很宽厚的地基或很深的地基的塔所花的时间要长得多,但是前者的高度很快就会达到它的极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