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跟读“青春期话题”的第2本书,由郑州管城区外国语小学王小珂老师领读的《青春期关键对话》,本书作者是美国米歇尔·伊卡德,是美国知名演说家、作家、教育家,面对孩子青春期的成长及复杂的社交环境,致力于关键对话,帮助孩子、父母和老师迎接挑战,是帮助父母与孩子做到无话不谈,高效避免亲子对话常见雷区的一本实操性和理论性兼容的很棒的家教类书籍。
领读者王老师给出了三个导读题,能引领大家快速的抓住全书的纲要,形成纲举目张的立体层级式阅读梯度。
很棒。
一,以BRIEF为指导原则的亲子对话模式,应用于父母与青春期孩子的现实沟通情境中,带给你怎样的启示,结合实际生活谈一谈。
以BRIEF为指导原则的亲子对话模式包括5个步骤:心平气和的开始对话(B— Begin Peacefully)→与孩子共情(R— relate)→提出问题,收集信息(I)→重复听到的话(E—echo)→家长给出反馈( F —feedback )。
这是一套完整又高效的话术,非常适合刚刚进入青春期、浑身带刺、略显叛逆的少年儿郎,读过之后我越发的汗颜又脸红。
自己的一双儿女,一个即将走出青春期,娘俩度过了相爱相杀的两三年,过程艰难又痛苦,看书中所写才知,我很荣幸的踩中了一个又一个的雷区,唉……幸亏,已悟往之不谏,尚知来者之可追——老二即将步入青春期呀。
根据书中所写,大约孩子上初中也就是11岁左右开始与父母逐渐分离,是他们走向成年漫漫长路中确定自己身份的关键时刻,也是他们为了弄明白“一旦离开父母自己是谁”而做的必备功课。
可不是么,我现在还清晰的记得,老大就是六升七的那个暑假开始不再跟父母亲近,以前经常腻歪在一起的,如今外出吃饭或者转悠时,怎么喊也不愿意一起了,就喜欢待在她自己的房间里,甚至把门还关上,当时的怅然若失呐,真是一言难尽。
为这,还没少很孩子博弈呢。
读了米歇尔·伊卡德这本书才知,孩子的青春期没有能确立起独特性,那么成年后就很难跟他人建立健康的亲密关系。原来这暂时的分离是为了日后真正的独立,也是他们通过摸索来明确自己态度、价值观、爱好和信仰的关键期。
怪不得有一句歌词说“有一种爱叫做放手,为爱放弃天长地久”,此言有理!
可是我呢,既没有意识到分离的重要性,又急于将自己所谓的过来人的经验给塞给甚至强加给孩子,犹记得刚上七年级的闺女,成绩上有起伏、生活细节上有小瑕疵时,接送她上放学的路上总会啰嗦一路、批评一路,想着别的也没机会(一整天都在学校呢),结果这难得的亲子沟通时刻被我不懂关键对话技巧的蠢老妈给弄得母女双方紧张兮兮。
唉,不读书,真是害人害己呀!
就拿“BR|EF原则”中“家长给出反馈”这个阶段来说,和孩子就某个问题展开讨论时,绝不能把孩子的其他问题拿出来数落一通,不能扩大问题的范围,而我总喜欢翻出早年的陈谷子烂芝麻,把能想到的孩子的毛病通通数了一遍,甚至是越数落越“上头”……这对孩子来说很不公平,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
确实如此,我几乎是跟孩子谈一次娘俩吵一次架,要么就是人家干脆闭嘴不搭理我,我是“次次掉坑而不自知”呐。
仔细想一想,孩子白天在学校疲于应付各种各样的事务,比如及时交作业,完成老师提的各种指令,还得跟得上快节奏高密度的学习步伐(小学六年,我家孩子几乎是悠哉悠哉的步伐度过的,初中进了快班,科目增加、节奏变快、卷得越来越厉害),忙了一天的她回到家,需要自我减压的空间和时间,而不是迎上来就问这问那的妈,可我呢,职业病作祟,上来就跟警察盘问小偷一样的问东问西,敏感的孩子从我不够平和的语气和紧皱的眉头中感受到来者不善,对我的反应自然也不会太友善。
怪不得!
作者米歇尔·伊卡德给出了9个改善与青少年孩子对话质量的锦囊妙计:
①扮演总经理助理的角色——只做观察的眼睛和倾听的耳朵,在适当时可给予帮助而不是取而代之。
②舒展眉头——孩子们识别情绪的正确率仅有大人的一半,他们察看别人面部表情识别情绪时调动的是杏仁核,他们要一直到20多岁大脑才发育的足够成熟,才能用前额叶皮层来精准的识别他人的面部表情。所以,大人的眉头越是舒展开,孩子越愿意向大人敞开心扉。
③学会装傻——爸妈越懒,孩子有机会能得到锻炼
④不要表现出过分的关注——给他们独立的空间和时间
⑤不要搞突然袭击——尊重孩子的自主权,让他们自行安排
⑥慢慢来,不着急——即使出现偶尔的起伏,大人也要淡定,让Ta在错误里多待一会儿(黄静洁老师在《父母的格局》中如是说),最终下定论之前给孩子设置一段留白的时间。
⑦边做事边聊天——这点对我来说尤其重要,我有一个可怕的贱毛病,一旦批评孩子容易上头,往往hold不住自己的暴脾气,一边做事一边聊天,就会分散我的注意力,孩子也在一边做事的话,也会分散Ta的注意力,那就不至于把天聊死了。
⑧书面交流——书面交流容易给双方留有足够的时间思考,不需要当即作出反应,当然更保险稳妥。九年级时也专一备了个笔记本,天天给孩子写上一段话(那是娘俩关系几乎陷入冰点后,我的不得已而为之),闺女常常因为太忙了(或者心情不好)没咋回应,后来我没有看到正向反馈,也就不了了之了,如今想想后悔不已。
⑨委托他人——既然跟爸妈聊天有太多不愉快的体验,可以邀请身边的智慧的长辈出面跟孩子交流,很遗憾,我没有好好利用身边的资源,老大已然错过,老二可得好好寻觅。
二,与青春期孩子进行沟通时,我们曾陷入到怎样的“雷区”?您与孩子行之有效的对话,使用过哪些锦囊妙计?
谈到陷入的雷区,我是一言难尽,几乎是一开口就踩雷……全是拜我的无知+暴脾气所赐。
本书作者罗列了亲子沟通的12个谨记:
①开头过于心急——因为爱之越急,责之愈切。我们往往谈话前心里没啥底儿,没有像跟领导谈话一样之前打好腹稿,一开口容易沉不住气,机关枪一样的巴望着赶紧把头疼的话题说完,结果呢,孩子巴不得躲咱们远远的落个耳根子清静。
现在能回忆起某天早晨送闺女上学的路上,细心的她发现朝阳喷薄而出那一刻的五彩斑斓,小姑娘一口气说出了四五种粗线条的我压根不曾注意的色彩的词语,什么浅红、绛蓝、深紫之类的,我赞叹地问她咋知道那么多,孩子很自豪的说不是之前学过一两年水粉画么,我还喜欢用你们的手机拍照片,早晨和晚上的天空和太阳尤其美……之后娘俩的聊天相当成功。现在想想,既然孩子在摄影方面如此敏感、喜欢,日后一定要在这方面给予足够的支持乃至培养,比如给她报个摄影课程。
②主观臆断孩子的感受——刚刚十一二岁的孩子最无法忍受的是爸妈张口就说“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多、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聪明的父母应该保持好奇开放的心态,咱得记住“做耳朵不要轻易做嘴巴”,我就是因为不明白这一点,在孩子们面前容易咄咄逼人,而我家老公这方面就比我智慧了许多,他总是笑着不发言,安静地听孩子们说,也因为这,俩孩子都喜欢爸爸要比我这个妈多了不止一点点。
③表述模糊——
④说话太绝对——
⑤说话拐弯抹角——
⑥恐吓威胁——绝望的父母冲着不配合的孩子咆哮着最后通牒,而孩子却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天哪,这不正是我俩跟二宝近期经常上演的家庭闹剧么?那小家伙很聪明,如今低频度的咆哮人家已经浑不在意了。原来,空头的威胁只会给他更多胆量去试探他爸我俩的底线而不考虑结果了。为此,我苦恼不已,私下劝说过老公降低咆哮的音量,否则伤人伤己,毕竟气能伤肝嘛。读了这本书,我才惊悚的发现,威胁只能让人感到敌意、感到愤怒,进而产生报复的冲动!天哪,我俩再不改变,这种最笨拙、最原始、最无能的教养儿子方式,未来只能培养出同样暴躁且报复心强的一个孩子了!
⑦消极攻击——
⑧没有设置边界——
⑨总想证明自己——
⑩把自己当成主角——
(11)夸大其词——
(12)喋喋不休——面对一个啰里啰嗦的人,听的人肯定会在心里暗暗发誓,以后有问题坚决不找他,我们肯定也讨厌这样的人,一旦化身做孩子工作的时候就又忘了这个bug,怪不得我们家闺女咋都不愿意听我这个做语文老师的妈给她讲语文卷子,还是管不住嘴巴惹的祸呀。
三,在孩子走向独立前,您认为哪些话题特别重要,必须与孩子认真地聊一聊?
从本书的目录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米歇尔·伊卡德列举出14个关键对话,收集了14个孩子成长的主题,涉猎面很广:亲子关系、独立、友谊、创造力、照顾好自己、公平、电子产品、批评、努力、金钱、性、声誉、冲动、帮助别人。
以我过来人的身份,回望孩子步入青春期之路,一定要提前备好孩子如何迈向独立的第1课,因为后期所有的亲子关系都应该建立在给孩子相对独立自由空间的基础上,还要跟孩子聊聊照顾好自己的问题,聊聊性的问题。
1.关于照顾好自己,我有极为痛彻的深刻的体会。刚上七年级的闺女,我以为要培养她的独立意识,就让孩子自己骑电动车上放学,结果开学没几天的晚上放学回来时她被撞伤了腿部,小姑娘硬是忍着不吭声,吃饭到一半疼得受不了了眼睛发红,一问才知,一看腿上那几乎渗出的血,当时我的心都碎了,我为什么不早早的跟孩子聊聊关于安全的问题呢,遇上特殊情况,一定记得第一时间跟爸妈沟通联系,找最近的人借个手机,告知父母你在哪里、经历了什么,也许是因为对她的关注不够、批评太多,让孩子关闭了心门吧,想想她承受的痛……这孩子毕竟是从我身上掉下来的肉,当年的她软糯糯粉嫩嫩的,如今竟承受了这样的痛,我这当妈的确实难辞其咎!!
2.关于性的话题,我倒是在闺女刚上初中的时候,就坦诚的跟她聊过,还分享了我自己当年情窦初开的点滴小事,为此小家伙没少笑话我甚至还跟他老爸分享,但这有什么关系呢?初中阶段她有过一次的情窦初开,也在随后跟我分享过,娘俩可以没有啥心理负担的聊这类话题,那也是我们俩的快乐秘密记忆呢。
3.关于创造性这个话题也有必要和孩子聊一聊。我家孩子初、高中所经历的都是卷得极为厉害学习模式,孩子们几乎成了刷题的工具,创造性非得跟孩子聊一聊。
作者在谈创造力这一章小结时提出,创造力是影响人生是否成功和幸福的重要因素,不仅从事艺术的人需要创造力,不少商界领袖也认为创造力是决定成功与法的重要因素。
这一时期,技术和创造力结合类活动可以取代幼儿时期的自由嬉戏,书中提到用每日头脑风暴的方法来提升创造力,不管家庭有什么样的大小决议,时不时让孩子参与到家庭所要面临的任务和挑战中来(这一点跟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中所谈到的“发言权杖相似”)。
未来孩子们一定要走向社会,单位的领导需要的可不是简单的会擦桌子端水的员工,要的是能解决问题的人,而解决问题的核心是灵活的创造性思维。
咱们做父母的应该通过创造性的方式鼓励孩子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心理韧性(一个人在面对重大挫折事件时的耐受力和反弹力,其敌人是刻板固执,尤其是遭遇挫折失败和伤痛时)。
比如孩子喜欢做美食、喜欢拍摄大自然的美景,这类活动能很快收获看得见摸得着的劳动成果,这样的“快反馈”能给他们带来乐趣,而快乐和自豪感是未来他们应对人生遇到挫折时获得的力量源泉。
我家俩孩子分别曾经用绘制贺卡、做手工、用小钉子凿穿开心果壳给我串手链等方式表达对妈妈的爱,那可是他们创造力的火花呀!可是粗线条的我除了刚接到礼物时口头感谢了一下下,其他时候总是随便否定了孩子最初的不成熟乃至荒唐的想法,这不就是生生掐断了孩子创造力的幼芽么。
也不怪孩子们的创造力跟不上,爸妈的创造商(我姑且生造出这个词吧)不高,格局视野不开阔,直接拉低了孩子们未来创造力的天花板呀!
真是需要谨记“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进步”这句话呢。
这本书中有很多话术,也有很多原理,值得细细梳理、细细品味,让它融合、落实到日常和孩子相处的点点滴滴滴中。
为人父母确实是一场修行,修行的道场就是陪孩子成长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