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即可以应用的知识,深度学习和关联都可以让我们获得认知,
可是,大家时常听到的“认知体系”是什么?
如果说,我们的大脑通过无数“模型”处理问题,比如做菜时有关于不同蔬菜处理、不同烹饪方式的模型,学习时有关于不同种类学科的模型,那么认知体系就是大脑中模型的总和。
这个观念可以帮助我们回答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当我身边有一个全方位超过我的大佬的时候,我要不要学习他的所有一举一动呢?毕竟ta那么厉害,肯定有ta学习/工作的道理。”
我相信大部分人都会不确定地说“不要,因为人是不同的。”(可是你会担心,说不定ta的言行真的有学习价值呢?我怎么知道哪些该学,哪些不该学呢?)
从认知体系的形成开始
从我们出生那一天起,大脑开机,开始接收外界信息,并由此塑造出脑中的无数个“模型”,形成自己的所思所感,培养自己面对这个世界的方式。
这么一说,每个人的“模型”都独一无二。最重要的是,“模型”本质上是一个黑箱。我们看见某人遇到某事并做出处理,可是我们无法洞悉此人的脑内活动。也就是说,我们无法直接通过他人行为学习到“模型”。
自己的认知体系只能由自己塑造。(毕竟,谁会和你有完全相同的经历,以至于脑中的“模型”都完全相似呢?机械套用一堆不符合自己实际的模型,只会东施效颦)。
要不要学大佬,怎么学大佬
可是,从生活经验中,我们知道观察他人的确在某种程度上是有益处的。
在已经阐述了所需知识的情况下,我们来解答这个“要不要学大佬,怎么学大佬”的问题。
1.要学,可是不能机械地模仿一举一动;
2.我们无法直接学到模型,但是我们可以受到模型的触动——由触动开始,复述触动,反思自己,改变自己的行为。(具体方法和举例可察看本文集前篇:深度学习,关联能力)
至于“让我没触动但是就是很厉害的大佬”,就放开ta吧!人各有别,不是每一个大佬都有机会让你发现闪光点;知识无尽,既然对ta没有触动,试试看下一个,收获总会在那里。毕竟,再好的东西,你没有触动,就发现不了,也带不走,不如早日找到下一个触动呢。
类推到读书与其他情况
因此,读书的时候,比起“我是否掌握了全篇内容”,脑中的想法更重要。
例如,我在读到此书论述“认知体系”的章节的时候,书中其实没有把问题具体到“对生活中好像怎么都比我好的大佬该怎么做”。是我想到了平常的经历,认为书中关于认知体系的论述很好地破解了我关于“如何向大佬学习”的迷茫,才将它应用出来。这个想法不仅帮助我理解了“认知体系”的有关内容,还改变了我的生活,效果已经超出把整本书“吃透”,再写个思维导图了。
必须有精美笔记,完备导图,从头到尾的心得体会才能“学好”一本书的言论,不攻自破。
其他学习也是如此,学习只为自己而服务,模型,触动,乃至实际情况,都是独属于自己的。着重“对自己有意义的,自己想到的”东西最好。
与你共勉!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