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伍子胥列传》有感
内心的力量可以来自于爱,也可以来自于恨。前者如释迦牟尼,如耶稣基督,如超人;后者如哈姆雷特,如傅红雪,如蝙蝠侠。爱的力量如冬日暖阳,恨的力量如狂风扫落叶。在很多时候,恨的力量显得更有威力,更引人注目。
伍子胥的力量来源于刻骨的仇恨。
父兄的无辜被戮,深刻地改变了伍子胥一生的轨迹。在父亲伍奢的口中,伍子胥的性格本就“刚戾忍怐”,是一个“能成大事”之人,父亲被拘,楚王以此为质要挟两兄弟前来受死。虽然明知死路一条,但兄长伍尚不忍舍下父亲,慷慨赴死。伍子胥则非常理智地逃亡宋国,留下性命以图报仇雪恨。从那个时候起,伍子胥的生命就不是他自己的,而是为了延续他的家族,为了报家族的血海深仇而存在。可以想象,在逃亡的生涯中,在一路血与火的锻炼中,伍子胥有多少个夜晚曾被父兄被杀的噩梦惊醒,他的心在磨练中刚强,也在仇恨中刚硬。
一个真正满怀刻骨仇恨的人,不会歇斯底里,反而是最能隐忍的人。当伍子胥在吴国力劝吴王伐楚,却发现公子光的的野心并不在此,而是“有内志”时,他做了一个普通人很难做到的决定————“进专诸于公子光,退而与太子建之子胜耕于野”。让公子光先去实现他的愿望,隐藏自己的仇恨和目的,到乡下隐居耕田,不问政事。明明心如火焚,仇恨噬骨,却深藏不露,隐忍以待,这需要多大的力量才能做得到?
真正展露他仇恨的时候是攻破郢都后。伍子胥到处寻找楚昭王而不得,便做了一件完全丧失理智的事情——“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这个举动和之前低调隐忍的他相比,简直判若两人。连他昔日的好友都忍不住派人转告——“子之报仇,其以甚乎!”,指出这样的报仇方式,太过分了,会激起天怒的。而伍子胥的回答更让人咋舌——“吾日莫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意思是,我要走的路还很长,但天已经快黑了,我没有办法了,只能故意地违反天道而行。这样的话大不详,你可以窥视伍子胥内心的苍凉,甚至是荒芜。在他的心灵天空,早就已经日暮了,明媚和灿烂早已过去,生命的太阳再也没有升起来过。
这就是仇恨的力量。这种力量造就了伍子胥的隐忍,造就了伍子胥的决断,甚至使他的才华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让他在世俗的意义上功成名垂。但这种力量同时也在吞噬他,让他刻毒,让他少恩,让他的整个人在气质上发生了深刻的改变。所以即使在最后没有太宰嚭的谗言,吴王夫差也会远离伍子胥,夫差亲口承认——“微子之言,吾亦疑之。”即没有你的话,我也早就怀疑他有异心了。这种印象是如何形成的?明明功高,明明忠心,明明是拥护夫差登上王位的功臣,但却得不到夫差的信任和好感。为什么?我们可以借太宰嚭的评语窥探一二——“子胥伟人刚暴,少恩,猜贼”。这种形象就是仇恨的写生。
所以,伍子胥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仇恨铸就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