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高考季,很多家长和学校都开始忙碌了起来。朋友的女儿阿美,如果没有意外,也应该在几天后参加高考,可惜她年前已办理了休学。去年快到期末考试时,朋友照例5点起床,做好早饭,六点了,阿美也没起床,把门撬开,发现女儿不醒人事…朋友痛哭着说,真是悔不当初啊。
夫妻俩打了120,把孩子送到医院抢救,阿美吃了安眠药,好在量不多,救回来了。
阿美从医院回来后,就经常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一天都不出来,不愿意跟父母交流,更不愿意上学了。
她整天不吃饭、不睡觉、不出门,只是躺在床上,跟木头人一样,最终确诊阿美患上了抑郁症。
朋友很纳闷,学习一直名列前茅的女儿,好端端的怎么就突然抑郁了?是不是在学校受了什么挫折?老师或同学欺负她了?
朋友于是请了假,整天去学校找老师求证、询问阿美的同学,查找阿美在学校遇到什么不好事情、刺激等等,寻找了一大圈,结果阿美在学校什么事也没发生。
她每天除了闷头学习之外,跟同学很少有交集,更不会与老师、同学发生冲突。也曾当过几年老师的朋友,怀疑女儿难道早恋了?
于是又偷偷摸摸询问排查阿美班里的男生,看谁与女儿走得近,结果还是一无所获…
朋友每天愁的茶饭不思,眼瞅着一个高大微胖的女人,短时间内迅速瘦了一圈。
我们再见面时,我故作轻松的跟她玩笑:“你天天喊减肥都没瘦,这才几短短个月,瘦成了西施?”
她忧虑地说:“我宁愿再继续胖几十斤,也不要为小美如此操碎了心。”
她更后悔的是,当年不应该阻止女儿的选择,逼她读高中,参加高考。她说:“如果时光可以重来,我宁愿重新选择,尊重小美的决定,去上她喜欢的学校和专业,只要她健康和快乐就好。我真是后悔死了,是我们害了小美,要知现在,何必当初。”
阿美从小成绩优异,美丽可爱,喜欢唱歌跳舞,经常在在学校组织的活动中担任小主持人,一直是我们朋友圈里,人人羡慕的别人家孩子。
几年前中考时,她成绩优异,又有省里的小主持人比赛冠军头衔,被山东一著名的学校破格录取为师范教育专业3+2连读专科生。
结果,朋友夫妻俩死活不同意。开什么玩笑?女儿这么优秀,将来要考名牌高校的,怎么能去念个小专科、还是当老师?
我朋友夫妻二人都是名牌高材生,她自己就因不愿意当老师,教了三年高中后,果断考了公务员,脱离了这出力不讨好的教师队伍。她无论如何也不允许如此优秀的女儿,去当老师,还是念专科…
而一直梦想有一天站在讲台上的阿美,失去了读师范的机会,被父母逼着进入了市里的重点高中…
进入高中之后的阿美,逐渐失去了往日的笑容,每天除了学习还是学习,颇有“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派头。
每次家庭聚会时,看见她越发的懒言少语,没了儿时的活泼伶俐。当然她的成绩还是很优异,我们都以为她长大了,青春期,变得腼腆害羞,不爱说话的缘故。
其实回想起来,她应该是那次,错失去喜欢的学校,读书的机会后,心情不畅,心里积累了太多的情绪,无处宣泄。家长的意志她无力反抗和摆脱,一直压抑着自己。
从那儿以后她就关闭了心扉。元旦前学校组织高考模拟考试,她发挥失常,成绩很不理想,离父母要求的名牌大学成绩,有一段距离,她终承受不住,而抑郁轻生了。
我朋友每当提起女儿就泣不成声,悔不当初。后悔夫妻俩当初蛮横的替女儿,做选择,毁了孩子的梦想,害得阿美心灵受伤害、生病。现在连高考也不能参加了,休学治疗。
现在的孩子很多存在心理问题,大多数并不是学校造成的,主要原因是家庭环境和父母的问题。
家长们不知道自己对孩子造成的伤害有多严重,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根本不关心孩子心理想什么,不认为自己的言行,会对孩子心理造成严重伤害和影响。
在心理学上,美国心理学博士格森·考夫曼在《羞耻:关怀的力量》中说:“羞耻感是一种尊严被伤害、觉得自己被击垮、有罪过、不如人、与人疏离的感觉。这是一种远远比内疚更加负面且具有杀伤力的情绪”。
而孩子们的羞耻感,藏在父母以爱之名的言行伤害之中。小美当初要去读师范,被父母当着亲朋好友的面,好一顿数落、嘲讽:“你好好的重点高中不念,去念什么专科?你怎么就这么点出息呢?’家有半斗粮,不当孩子王’,你还想去当老师?真是丢尽了我们的脸面!”
父母的这些嘲讽,伤害了阿美的自尊心,让她感觉到自己的理想成为了父母的耻辱,她无力反抗的无奈中,压抑着内心,努力学习的同时,自己的灵魂早已死了,哀莫大于心死。她如行尸走肉般的除了为父母学习活着,别无她求。
而我的朋友,之关注她的学习成绩,看到小美的乖巧,还当做好事,从没真正关注她内心的想法和感受。
我们有太多的父母,把孩子当做私人物品,任意涂改孩子自己的人生轨迹,而忘记了她(他)们也是先是“自己”,而后才是你们的孩子。
一电视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展现了多少家长“以爱的名义”行伤害之事画面。这部豆瓣评分8.5高分的电视剧,看了让人“伤痛、窒息和悔恨”。多么真实的生活场景,我们的家庭和身边有多少这样的父母、孩子撕扯大战。
剧中“茉莉的最后一天”中的茉莉,跟我朋友的女儿阿美有点类似,都是得不到妈妈的理解。妈妈只关心她的学习,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要求女儿,从未了解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
孩子们自行组建的“父母皆祸害”小组里的每个孩子都是被父母的言行暴力深深伤害,父母的恶毒语言,刺痛得孩子们心灵伤痕累累,精神不堪重负。
有一女孩的妈妈,为了督促成绩优异的女孩学习,关注她的一举一动,经常偷看她的日记。有一天,她发现女儿日记里写下的暗恋情愫,疯了一样地跑学校大闹老师,说老师管理不严,导致女儿产生暗恋…这样的举动,羞愧的女儿差点自杀。
父母对孩子身体上的暴力伤害,可以愈合。但语言暴力对心灵和精神上的伤口,一生难医。
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我们都应尊重他们的人格。当孩子遇到问题时,家长最应该做的是反思自己,而不是急匆匆跑学校,去找原因、吵闹和推卸责任。
每个孩子出现的问题,都是原生家庭环境或父母出现了问题,他们都是家庭和父母问题的折射,若想孩子纠错休偏,只有父母从自身找问题,自我修正、改变,孩子才会康复和走到正常的人生轨道上来。
节选诗人纪伯伦的诗《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句子,与我的朋友和所有父母共勉: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
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
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
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这些真实又富含哲理思辨的句子,让我们明白,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希望家长们找到真正爱孩子的方式,还给孩子们自己的人生。他们的人生自己作者,我们只是他们人生的陪跑者,而非决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