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想,是不是很多中国人对于咖啡的记忆和接受过程都是类似的?当然,这个“中国人”需要很多定语来限制,比如跟我年龄相仿,比如并不以咖啡为生计或者专业研究咖啡,比如已经把咖啡当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说回对咖啡的记忆,小时候貌似所有人的家里都有一大罐雀巢咖啡粉,真是难喝啊,又苦又涩。后来自己发明了一种喝法,一勺咖啡粉加上五勺奶粉和三大勺白砂糖,这样子冲出来的“咖啡”就像巧克力奶一般香甜和粘稠,现在看起来,这算不算是原始粗糙版本的焦糖玛奇朵?
真正开始接触咖啡是工作以后,开始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提神,也的确效果显著。为了冲淡咖啡的苦味,往往会喝摩卡,再加糖加奶加肉桂粉,喝完很满足。再后来,因为要控制体重,开始喝美式,不放糖,不过仍然要加奶,记得有一次在天津海河旁边看到一家自诩为专业做咖啡的咖啡厅,进去买了一杯美式,照常加奶,结果那个做咖啡的小姑娘跟我确认了三次,确定要加奶?在得到我三次确认后,她不解的问我,如果你一定要在美式咖啡中加奶,为什么不喝拿铁?我有点汗颜有点窘,说不出为什么,只是觉得有点对不起这个专业的咖啡师。
再再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无意中看到一本书,从专业的各个角度介绍咖啡,书名记不清了,只记得里面说咖啡豆中含有60多种氨基酸,每一种都蕴含了不同的味道,如果把这60多种味道排列组合起来,则更是变幻无穷。所以如果含一口咖啡在口中,从舌尖到舌根,从左侧到右侧,可以体味到无数滋味。哎呀,这个神奇了,从此以后,我的美式咖啡不再加奶,我开始仔细分辨每一口咖啡的味道,原来在苦涩的表面下,这神奇的液体果然蕴藏着酸甜苦咸香,咖啡的世界在我的舌尖变得立体丰满多姿多彩。这简直就像打开了一扇门,而门外的世界色彩斑斓让人目不暇接,其实这样的门还有很多很多,这也算是人生最大乐趣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