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想国》的卷六与卷七,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阐释了自己的教育观念。说实话,柏拉图的思维对笨拙的我来说有些绕,但一字一句读懂以后,又不得不为其强大的逻辑能力折服。通过对比古希腊哲学与儒家思想经典(或者说诸子百家),再来审视今天的世界格局,我想,世界之所以是今天这个样子,一定不是偶然。话不多说,先来简单说说柏拉图的认知与教育观吧。
一、柏拉图的认知结构
在柏拉图看来,世界不是一个整体实在物,而是分为可见世界与可知世界两部分。 简单来说,可见世界就是我们可以用感官感觉到的世界,比如看到的影像,闻到的气味,感觉到的温度······
而可知世界则是人类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理想国》中分为数学、运算、几何、天文、辩证)才能认识到的世界。
有些抽象难以理解对不对? 其实可知世界就是科学后面的世界,比如碗的材质是陶瓷,水是H2O,比如说房子是由泥土钢筋水泥等材料建造起来的······这样的世界被柏拉图称为思维世界,也即我们看不见摸不到,但可以通过科学到达的世界。
而人的认知结构,因为这两个世界,也分为了两层。用一个简单的图来表示:👇
AC是可见世界,在可见世界里,又分为两种:形象与信念,形象即人类眼中的影子,而信念则是每一件物品的名字(如杯子,椅子······),世界上大多数人的认知结构就到这里为止,也即他们停留在了可见世界中。
而如果思维再往深处走一些,利用科学的方法认识到事物的实质(比如物品的构成)这就到了可知的领域。大多数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尤其是理工领域处在此处,他们担任着解释世界和探索世界的任务。
但柏拉图认为,思维还有一个更深的领域——理性领域。这一领域需要具有辩证的能力,当人的认知能力走过形象、信念、思维三个阶段,对世界有了客观的认知后,这些客观的认知会刻在人的心中,成为某种理念,而这样的理念会一直存在于人的心中,无论客观世界如何变化。因此,这样的理念世界是柏拉图所追求的最真实的世界,也是他力图达到的一个世界。这就是柏拉图著名的“线段喻”
二、柏拉图的理智说
柏拉图曾用了一个著名的隐喻——太阳喻,来说明理智的作用。
(没办法,柏拉图爷爷就不喜欢直说,就喜欢搞比喻。)
柏拉图认为,眼睛本就具有“看”的能力,但我们有了“看”的能力以后,就能看见事物了吗?
不对!
有了“看”的能力,还得要有“光”才行啊,不然大家都摸瞎,人类也就不会进化出视力了对不对?正因为有太阳,太阳产生的光,光照在事物上,眼睛才能发挥作用看见事物长什么样子。
好了,同理可证,灵魂,善,理智也是这样的关系。绕不过弯来?来看下图👇:
眼睛隐喻着人类的“灵魂”,而柏拉图认为人类具有一种美好的东西——善,这种东西就像太阳一样,使人生出“理智”,而“理智”是个大大的好老师,带着灵魂去认知世界,走过上面所说的可见世界,进入可知世界的领域。
那“善”是怎么生出“理智”来的呢?
这就要谈谈柏拉图的教育观了。
三、柏拉图的“洞穴喻”
除了“线段喻”“太阳喻”,柏拉图还有一个轰动世界上千年的“洞穴喻”,洞穴喻至今也非常出名。被无数学界大咖引用。
洞穴喻说的是这么一个故事:👇
假设人类身处的世界是一个黑漆漆的“洞穴”,人们在洞穴中被锁链束缚而面向岩壁无法转头,人们眼中看见的现象是火光投射下映射到岩壁上的“影子”。而突然有一天,有了一个人被松了绑,被逼迫突然站立起来,扭过脖子,开始行走,并且抬眼看到了光源。他甚至被某人硬把他从那里拖出来”“把他拉出了黑暗,见到太阳的光辉······
你们猜怎么着?他看见了洞穴外面的世界,很惊讶很爽对不对?
错!
这人肯定先觉得眼睛痛啊!毕竟,人类的瞳孔需要适应的时间。
痛过之后,他就要开始看这个世界了,喔唷,一开始看世界,看见了美好的东西,阳光,动物,大海,草地,风雷雨电·······比黑漆漆的洞穴来得美妙啊。(满眼小星星)
这人开心死了。慌忙要回去洞穴,告诉里面的人自己的重大发现!
然而,他回到洞穴,告诉那些还在看着墙壁上的影子的人们世界的本来面目后,你们猜他怎么着?被点赞?被崇拜?
又错了!
洞穴里的人一看这人这么癫狂,一定有病啊,可笑!咱们弄死他!
于是,此人卒······
嗯?好不容易弄了个睁眼看世界的人,就这么被弄死了?不行啊!再多有几个,于是,就又多有了几个人跑出洞外。
这下就不一样了啊。这些拥有了看见世界本质的人,越来越多地被洞穴里的人所接受,他们的思想眼界明显比别人开阔许多嘛,于是,他们慢慢赢得了许多“迷妹”······粉丝嘛,大家懂的,粉丝队伍一旦庞大,粉丝经济就炒起来了,于是此人渐渐活成了一首诗,名为《心想事成》:👇
想要房,便有了房,
想要车,便有了车,
想要权势,便有了权势,
想要荣誉,便有了荣誉
······
看到外面的世界后,他有了这么多东西,你们觉得,他还会回去洞穴里面嘛?
废话,傻子才回去!
好了,故事讲完了,你看懂了吗?(有加戏成分,不影响解读哈)
我翻译一遍吧:
从前,人们对世界(洞穴)一无所知,他们只能感觉映入眼帘的东西(墙上的“影子”),却不知道那些东西是什么(被锁链束缚而面向岩壁无法转头)。也就是说,对于他们来说,世界只是感官世界,所有的理解与探索都需要用感官去触碰。
这时有个人很牛了,他问了个问题:“这个世界是什么?”
他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于是他开始学习,学习数学,学习运算,学习天文学等技能(嗯,这些在柏拉图眼里只能算技能)······学习的过程很痛苦,就像你假期结束了作业没写完,或者考试零分了一样那么痛苦(走出洞穴一瞬间的眼睛疼)。
不过疼得有回报,这人开始理解的世界组成部分,开始明白了世界为何如此运转。他很开心,想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告诉别人。但是,别人就是不听呢!(古希腊是神权社会,人们信神,不信科学。)别人不仅不听,还商量着要把这人处死,因为他动摇神权,蛊惑人心呐!(此处参照苏格拉底或历史上对抗神权而被各大教皇弄死的科学先驱们)
行吧,这样的人多了以后呢,人们开始有点信他们的话了呢。毕竟懂科学的人都很帅!
知识掌握多了,就备受爱戴,因为他可以为人们解答对世界的疑惑(不然为什么今天的理科工资辣么高!),这样的人渐渐走上了社会的前沿,获得了最新最有价值的对世界的认知,领导着洞穴里的城邦的发展方向,但是,大多数人,走上去以后,他们就不愿意回到群众中了。毕竟,洞穴外的世界有钱又有趣多了对吧!还能备受洞穴里的人的供养与崇拜。渐渐的,他们就不回去了,和洞穴里的人形成了认知与阶层断裂······
掌有实权的这些人们,开始听从人性的呼唤,开始为权势而战啊,洞穴里的人什么都不懂,他们只知道听从命令。于是,还没能认识到世界本质的“洞穴人”开始相信这些领袖们的命令,开始互相残杀,开始了战争······可他们并不知道,他们并没有为真理而战,而是为人性下的泡沫与幻影而战。世界又陷入一片混乱······
这是一场没有结局的悲剧,对不对?
两千多年前的柏拉图,他就已经看清了这个事实,那他怎么解决的呢?他提出了自己的教育观——教育是灵魂转向的技艺。
还记得“太阳喻”里说的眼睛吧?那个眼睛代表人的灵魂,柏拉图认为,人本就具有“看”的能力,也即是说,人本就具有“学习”的能力,这个方面他们不需要老师。那老师的作用是什么呢?老师的作用是将面向岩壁的孩子们的头扭过来,给他们松绑,让他们面向光源,让光源直射进他们的脑中,让他们自己去观看世界,去探索世界。这,是灵魂的第一次转向。教育在这里的作用是给学生以正确的探索方向,然后让他们自学,教师只需要挖掘学生内心的那束“光”——理智,从蒙昧状态到开智状态,再到自我探索的状态。当一个学生在看过世界后,形成了客观而真实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这样的教育就算成功了································一半。
嗯,只成功了一半。柏拉图认为,教育把人送出去,还必须把人弄回来才对啊!
所以,柏拉图提出了灵魂的第二次转向——回到洞穴。
柏拉图认为,受过教育后的人,他应该带着满脑子的真理回到黑漆漆的洞穴里,把真理带回给人们,与那里的人们同住,理解那里的人的生活,更好地统治洞穴里的城邦。这才是教育的本质,既给了你广阔的视野,也必须给你优秀的内心。
灵魂的两次转向,不得不说,大多数人只完成了第一次转向,然后,他们就像柏拉图所说的那样,开始为幻影而战。
因此,柏拉图认为,走上统治领域的人,必须是不愿意坐上那个位置的人。他必须不喜爱权势,不喜爱钱财,他只能热爱真理,他必须在美好的、具有理性的生活上富有。他还必须定期回到黑暗的洞穴里,与平民百姓相处,看他们的生活。只有这样的人,才会使国家幸福平等分配,才不会被战争摧毁。
在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柏拉图能思考到这种程度,已经很厉害了。
在后柏拉图时代,甚至是迈入现代化的二十世纪,西方思想界哲学界依旧在为柏拉图的言论做着各种各样的“头脑风暴”(鉴于我还没读到二十世纪,就先不延伸了。)
柏拉图的教育观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灵魂的第二次转向。
从来,我们都认为,学习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是为了更高的酬劳,是为了跨越阶层上到更高的圈层去。(这种观念正是市场与资本时代带来的社会弊病。)
可,柏拉图爷爷说,你学完了你要记得回去啊!要去把你学到的知识带回底层啊!去跟那里的人们分享,去告诉他们真实的世界,去与他们分享黑暗与恐惧,然后,消灭黑暗与恐惧。
在追求更高的知识教育的同时,柏拉图爷爷还提出来要德性教育。只有知识与德性都完备,这个人才能成为人啊,他所接受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后记:
一直都因为译本难以理解,而拒绝读《理想国》,然而期末作业逼着我硬着头皮读了下去,没成想,原来,柏拉图爷爷是这么的聪明可爱!
书是华夏出版社、王扬译的《理想国》,老师说,这本算是较好译本了。
感谢我的西方文论老师,把柏拉图爷爷说得这么可爱!
能认真看到这里的朋友,愿你可以与我谈谈自己读完后的看法,或者谈别的书,别的观念也行。来者不拒哈!
不要让脑壳和四肢懈怠。
好了,今天就早点道晚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