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奶奶于1954年出生于三阳乡樊庄村(现居于三阳乡三阳村),李奶奶家是典型的农民家庭,奶奶的爸爸妈妈均是农民,奶奶有两个姐姐一个哥哥一个弟弟。
李奶奶是小学学历(小学二年级毕业后即辍学回家),听奶奶讲述其在小学时期在班里名列前茅,却并不是其他家长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在那个年代重男轻女现象仍是常态,女孩子的受教育受水平并不受到重视,男孩是主要的受教育群体,这也是张奶奶小学学历的主要原因。在当时,上学的机会大部分留给了家中男孩,李奶奶小学毕业后在家里操持家中的大部分任务,每天早上起早为一家人准备早餐,每周周一早晨需要把弟弟护送到学校。一日三餐是奶奶和其姐姐轮流制作。
农忙时节,李奶奶需要和她的爸爸妈妈去地里劳作。谈到这里,想起了奶奶说农忙时节的丰富生活:早上天未亮便出发,捎着几瓶温开水和足量的馒头到地里去,由于机械的缺乏,他们全部都是手动农作,中午天热了,奶奶和她姐姐妹妹三个人便提前回家做饭,做完饭她们需要轮流将其送给爸爸妈妈。晚上出于安全考虑,奶奶和她的妈妈姐姐们回家休息,她的爸爸留在地里看守收获的粮食果蔬,奶奶说到童年农作生活时脸上的笑容没有消失过,虽然劳累但真的很快乐,待到奶奶十七八岁时便到了那个年代成家的时期,奶奶在红娘的介绍下嫁给了原爷爷,爷爷是当时三阳乡三阳村的干部之一。奶奶嫁过去之后便为忙得不可开交的爷爷做饭做家务,奶奶说爷爷很尊重她,并没有因为其只是小学毕业没有什么文化而看不起她,两人过着闲适的生活,几年之后奶奶为爷爷生了一儿一女。
随着生活琐碎小事矛盾的出现,奶奶和爷爷之间矛盾渐渐产生,也渐生嫌隙,不久两人出现了争吵,甚至还动过手。为了儿女有一个完整的家,又考虑到当时的名声问题,奶奶和爷爷还是决定彼此原谅好好生活,现在原爷爷已经离开人世,奶奶的一儿一女也外出务工,奶奶现在就只有自己独守老宅。
奶奶说其辍学的原因有二:一方面,奶奶家中孩子偏多但主要收入来源仅仅依靠农作获得,其家庭收入远远无法支撑起其姐妹兄弟五个人的学习费用。其二,在当时那个时代女孩子受教育并不受重视,奶奶看清了这个社会现实,并且非常体谅自己的爸爸妈妈。
奶奶辍学之后不单单种地砍柴摘果,奶奶也参与房屋建设,进工地打工。奶奶说她第一次接工接的是乡政府建设,当时奶奶是在自己的叔叔介绍下去找包工头的,奶奶说那个叔叔说人家只招收年满十八周岁的工人,奶奶为了顺利进入工地赚取工分(奶奶特地强调施工分不是工费),和叔叔商量好就说自己是成年人,但是被人家包工头识破了;但是如果不收李奶奶,工地就会缺少一个人,劳工不足,且无法再在三阳村招收,终于奶奶被接收了。
还有十分惊险的一段,奶奶说当时她第一次进工地时,在墙角捡砖头往墙上送砖头盖房子,奶奶正低着头捡砖头呢,一块砖头从天而落,恰好落至奶奶脸前。李奶奶说她当时还没反应过来,在想着谁往她脸前抛转头呢,包工头赶快从屋子里出来问奶奶被砸着了没,砸哪儿了,奶奶当时一头雾水。
赵娘娘是我访问服务的第二位,娘娘现在是三阳乡三阳村的村长书记,是村里边儿为数不多的女性干部,娘娘这些年在村委会为村庄建设,民生福祉献力。赵娘娘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出生的,娘娘的受教育程度在当时算得上很高的,娘娘不仅科学素养达标,她的农作实践也不输其他人,娘娘说她并不是看中了村长干部这个名头而是觉得三阳村是自己的家,如果自己有能力那就为乡村做些什么,娘娘始终秉持着有三阳村才有自己的小家的想法。娘娘不仅仅熟悉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建设,还多多少少懂得现代化信息通讯及媒体手段,带领村庄不断发展,赵娘娘可谓是三阳村铁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