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的急难愁盼,是基层工作最鲜明的“风向标”,更是衡量干部宗旨意识的“度量衡”。唯有始终将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回应群众期待,用“事事有回音”的行动力温暖群众心田,才能让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如磐石般坚固。从思想深处播撒为民种子,在服务一线淬炼务实作风,到基层沃土中汲取民生智慧,这既是践行宗旨的实践路径,更是永葆初心的必然选择。
以思想破冰引领行动突围,筑牢为民服务的信念根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从根本上树立“人民至上”的理念,才能在工作中始终保持正确方向。部分干部存在“重痕迹轻实效”“重对上负责轻对下负责”的倾向,根源在于理想信念的“总开关”出现松动。要通过常态化理论学习,深刻领会“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内涵,把“为民服务”从口号转化为内心自觉——当干部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家事,把群众的期盼当作奋斗目标,就不会再出现“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的形式主义,而是会主动思考“群众需要什么”“我能做些什么”。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远大理想,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体现在每一次政策制定、每一次矛盾调解、每一次民生投入中。比如,在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中,多问问居民更在意停车位规划还是绿化提升;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多想想产业发展是否真正带动村民增收。思想上的转变,最终要落实到“把群众满意作为最高标准”的价值追求上。
以作风转变提升服务效能,用实干赢得群众口碑。群众的满意度,往往体现在办事的便捷度、问题的解决率上。优化服务不是简单的“微笑服务”,而是要直面群众“办事流程繁琐”“反馈渠道不畅”“问题久拖不决”等痛点,以“钉钉子”精神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要推动服务流程“做减法”,通过“一窗受理”“线上办理”等方式,让群众少跑腿、好办事。比如,某地推行“企业开办一日办结”“社保业务掌上办”,用技术手段简化流程,背后是干部“换位思考”的服务意识。同时,要让问题解决“做加法”,对群众反映的诉求实行“清单化管理、限时化办结、闭环化反馈”,避免“一转了之”“一答了之”。面对群众的抱怨,不应回避抵触,而应视为改进工作的“信号”——群众抱怨“小区路灯不亮”,就应立刻排查维修;群众反映“农产品销路差”,就应主动对接市场。作风的转变,还体现在对待群众的态度上。把群众当亲人,才能听得进“逆耳忠言”,受得了“上门求助”。当干部放下架子、扑下身子,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解释政策,用群众能接受的方式解决矛盾,哪怕问题暂时没完全解决,群众也会感受到诚意。
以深入基层拉近干群距离,在同甘共苦中摸清群众诉求。“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坐在办公室里看文件、听汇报,永远无法真正了解群众的急难愁盼;只有走进田间地头、社区楼院,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才能听到最真实的声音。
深入基层不是“走过场”式的调研,而是要“沉下去”“融进去”。可以像焦裕禄那样“嚼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走遍兰考的每一个村庄;可以像廖俊波那样“能在现场就不在会场”,在群众家中坐板凳、拉家常。与群众一起干,才能知道他们的难处——和农民一起插秧,才懂“灌溉用水不足”的焦虑;和社区工作者一起值勤,才知“老旧小区管理难”的症结。在深入基层的过程中,要善于“问计于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智慧,比如乡村治理的“村规民约”、矛盾调解的“土办法”,往往比书本上的理论更管用。干部要甘当“小学生”,把群众的经验转化为工作思路,让解决问题的办法更接地气、更有实效。
为民服务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从思想上坚定信念,在作风上求真务实,到行动上深入群众,三者环环相扣,共同指向一个目标:让群众的急难愁盼有人管、有人办、能办好。当每一名干部都把“为民”二字刻在心中、落在实处,就能凝聚起民心所向的磅礴力量,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全体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