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肖培东老师《语文:深深浅浅之间》有感
读培东老师的课例如春风微微拂过面颊,如溪水潺潺流过心田,清新、自然、舒适,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便是如此了吧!
培东老师自己也说要浅浅的教语文,而他也确实如此做了,他的“浅”其实就是“纯粹、质朴、自然”的形式,然而这浅浅的形式,貌似偶然、随手拈来,其实背后,却蕴含着大智慧、真用心,是真正的“深”。
一、浅浅的引入,深深的收束。
纵观培东老师的课,几乎每一节的导入语都普通的不能再普通,没有煽情的语言,没有刻意的金句,大多是随意自然的引入。如“这节课呢,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这节课我们学习九年级上册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对我们学习、读书、思考等都会很有帮助。”然而浅浅的导入以后,通过老师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都渐渐深入文本,在每节课的结束都能对文本有深入的理解,获得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收束整节课的时候总是那么深刻,乃至余音绕梁。如:《走一步,再走一步》学至最后,学生不仅仅悟出了道理,还从父亲、母亲、杰里或者小伙伴的角度提醒自己,拓宽了思维的广度。整节课在师生共读“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结束,令人记忆深刻。这浅浅的入,深深的出,便是一种大智慧。
二、浅浅的点拨,深深的引导。
培东老师非常善于观察和聆听学生,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指导点拨,而这些点拨的语句似乎漫不经心,实则四两拨千斤,匠心独运,体现出了他作为老师的引导者的作用。如: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学生对“标志事件发展的语句”不理解,老师启发学生思考:“你给别人讲一个故事,讲事情的发生,你先要讲那句话?”学生豁然开朗,终于找到了表示时间的语句,接着老师及时讲解“时间的推移最能交代事情的进程。”简简单单的两句话,便引导学生明白了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达到了难点的突破。这种看似随意的举例、点拨,实则是老师扎实的知识储备和巧妙的教学经验的体现。
三、浅浅的设计,深深的用意。
培东老师的课似乎每一节都如行云流水一般,没有设计的痕迹,好像都是闲话家常一样顺势而为,自然而然地便把学生引入了语文学习的胜境。其实,越是往后深入课堂越是能发现这种简单随意的背后却一点都不随意,反而都是老师精心为后边的教学进行铺垫的巧妙设计。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孔乙己》这一课,原本老师有自己的教学设计,但是得知同一个班的学生在上完《幽径悲剧》后再上自己这一课时,就顺着前一课的内容进行教学了,以“植物的悲剧和人的悲剧的相似之处”开启新课,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将两篇课文的比较学习贯穿整节课,甚至还借助上一节课文的原话来理解这一节课的内容,体会孔乙己悲剧的意义和根源。学到最后竟然发现培东老师通过这两篇文章的比较让学生深深的理解了小说和散文这两种不用的文学样式的区别,于不动声色之中进行文学比较,真的是匠心独运。这可是大师才能拥有的智慧啊!
四、浅浅的方法,深深的领悟。
众所周知“听、说、读、写”是语文学习最基本的方法。然而我们语文老师急功近利惯了,往往忘记了“读”这种学习方法,生怕读的多了浪费了讲解和分析的时间。而我们的培东老师却是老老实实的在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他所有的课都会让学生“读”,对于可读的段落、句子,甚至词语都让学生认认真真的读,在读中理解、感悟、比较、辨析。读的方法更是多种多样,有齐读、自读、默读、朗读、师生对读、分角色读、变换语气读等等,老师耐心地引导学生一句话一句话地读,一个词一个词地品,一个字一个字地悟,甚至一个标点一个标点地分析,进而体会文字背后的深意。总之形式多样,方法独到,把“读”这种最古老最简单的教学方法用到了极致。学生越读越认真、越读越投入、越读越透彻,真正让学生在读中领悟文章的内涵。这种超乎许多语文老师的操作正是培东老师高度的自我约束力和他高超的教育智慧的体现。
培东老师说“我就想浅浅的教语文”,然而这浅浅之中却蕴含着“深深”的用心和智慧。正是培东老师拥有极高的语文素养和朴素的语文情怀才造就了这样的自己。这种大智若愚、举重若轻的语文教学方式,难道不应该是我们语文老师教学的远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