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0409
读书 丨《情爱论》一部关于爱的力著(上)
文/阿斌
前言
今天与大家分享《情爱论》这本书。我很喜欢这本由瓦西列夫著,赵永穆、范国恩、陈行慧译的《情爱论》,本书译本的第一版出版于1984年,当时的售价仅为2.00元。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22.7 万字,正书分为六章。书中作者从肉体和精神的结合上,研究了爱情的本质。全书闪烁着科学的光辉。
在《情爱论》这本书中,保加利亚伦理学家的基里尔·瓦西列夫研究了究竟什么是男女之间的爱情?为什么罗米欧与朱丽叶会一见钟情?动物也有爱情吗?怎样解释至死不渝的生死恋?作者从哲学、美学、心理学、文学、伦理学等众多角度切入,对上述问题以及人类的爱情做了全面的、具有理论高度的深刻阐述,并融入了众多伟人的爱情体验、文学名著的情爱描写,作者在叙述中精辟独到的分析,给人心灵的启迪,是一部用激情写就的情爱理论著作,也是年轻朋友必读的理论书籍。
关于作者,我了解到:基里尔·瓦西列夫(1904~1977),是保加利亚剧作家、小说家。曾任《爱国者》报编委,因从事反法西斯活动多次被捕。1944年曾任保加利亚广播电台台长。他早期写作小说,后转写戏剧,其剧作《警报》曾获季米特洛夫文学奖金,《幸福》为保加利亚剧坛保留剧目。《情爱论 》是其享誉世界的文化力著。基里尔·瓦西列夫本人被称为“真正的男子汉”。
本书共分为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肉体”获得了灵性
第二部分:男人和女人
第三部分:疯狂与理智
第四部分:关系的审美化
第五部分:对象的选择
第六部分:爱情和一个人的命运
第七部分:附录
以下,让我们就本书的前三章进行解读。
第一部分 “肉体”获得了灵性
在本书的开篇,作者就阐述了“男女之间的爱情问题多少世纪以来一直是哲学、宗教、心理学、美学和社会学中引起激烈争论的题目。”作者接着说:“研究和观察表明,爱情的动力和内在的本质是男子和女子的性欲,是延续种属的本能。这个结论得到科学的哲学方法论和对社会生活的唯物史观的证明。”
我们都知道,在爱情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肉体与灵魂的问题,作者在回答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它的本质是什么时?认为,这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命题。
作者在书中说,“禁欲主义的这个令人纳闷的观念是违反自然规律的”。
但是,性欲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如果失去控制,它会成为灾难。这样的例子,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见得实在是太多了。
真正爱情的精神力量使得男女之间的感情在性欲这种强有力的生物刺激因素消失之后也不至于冷却。
此后,被性欲点燃的爱情,即使是在秋风瑟瑟的晚年,也会因爱情的真挚而时隐时现地回忆往昔,并使爱情继续放出余辉。
这样的爱情是一种精神和美感的珍品,是精神和情感文明的表征,是生命的溢流。这就是真正的爱情。而这种真正的爱情,会使生命之花更加灿烂。
在本章中,作者强调了真正的爱情,应当是灵与肉的结合。这是这部分的核心观点。
第二部分 男人和女人
在第二部分中,作者阐述了,对爱情客体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异性的天赋、品质和长处的评价。再有,作者回答了“爱情的本质是什么”这一问题。
我们从小就听到过亚当和夏娃的故事,他们偷吃了禁果,被逐出伊甸园。千百年来,夏娃的身上一直笼罩着诅咒,把夏娃看成了不守规矩的女子。
其实,爱情将两个个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们彼此之间,双方同时都即是爱情的主体,也是爱情的客体。对爱情的认识,即是主观的,也是客观的。双方都应当是平等的。因此只埋怨夏娃是对女性的不公。
在母系社会中,人们崇拜的是女性神灵。随着男权社会的建立,女性神灵逐渐消亡,而被取而代之的是男性神灵。
随着社会的发展,母系氏族时期的“崇高的母亲”被“崇高的父亲”所取代。在埃斯库罗斯的三部曲《奥瑞斯特斯》中,全篇的思想都是男子占有主导地位,捍卫了奴隶制下男人的权力。
在作者看来,“爱情是不能被强迫的,这是它的本质之一,它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自由境界。”强迫成婚、同居或是被买卖,都是对爱情的亵渎。我们在现实社会中都会看到这样的现象。
但爱情是无法被收买的,有时会有人用权力、金钱、财富去换取爱情,尽管他们可能占有了对方的身体,他们却无法得到对方的心。因此,女人往往在爱情中的不自由,所遭受的痛苦远远超过了男人。
在这种对抗性社会中,正如赫尔岑所说的,“妇女是被驱赶着走向爱情的”。爱情不能容忍不平等。但现实生活中的男人往往高踞于妇女之上,在家里称王称霸。
作者阐述的“性别不同,价值相等”的观点。回答了爱情的本质是什么这一问题,即:男女之间是平等。这是这章的核心观点。
第三部分 疯狂与理智
作者认为:“爱情作为一种完整的感受是由深刻的生理因素和社会因素构成的。”
爱情必然受到人所置身的环境影响,受到这个环境中道德的影响。它包括:思想、情感、理想、志趣、价值体系、社会地位等等,这些因素中,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青年男女对爱情的选择。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更看重爱情的社会属性和价值取向。爱情因素的多样性,决定了爱情的复杂性。
爱情的复杂性,还在于爱情的不可理喻、甚至是不合乎逻辑的。爱情的魔力恰恰就在于它的神秘性和自发性,以及虚幻、朦胧和想象,这些仿佛是笼罩在爱情王国的神秘气氛。这种神秘与好奇,使得青年男女像亚当和夏娃一样去偷吃禁果,而不计后果。
歌德在其自传著作《诗与真》中曾经写道:“萌动的春情之所以美好,就在于它既不意识自己的产生,也不考虑自己的终结;它是那么欢乐而明朗,竟觉察不到它会酿成灾祸。”
司汤达在小说《红与黑》中这样描写玛特尔满怀激情地向于连倾诉爱情:“我情愿抛弃我的理智,让你来做我的主宰。”
读了这个章节,我们应当认识到:爱情,既合乎理性,双不合乎理性;既是本能的,又受思想支配;既有生物属性,又有社会属性。爱情把理性和非理性、本能和精神支配结合在一起,这样的爱情才能得以升华。
正像费尔巴哈所说的,人性有三个显著标志,理智、意志和心灵,这几种力量应当统一为一体。
本章核心观点:爱情由深刻的生理因素和复杂的社会因素构成,爱情令人神往、令人心旷神怡,但应将爱情的理性和非理性、本能和精神支配结合在一起。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