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丨《情爱论》一部关于爱的力著(下)
文/阿斌
我很喜欢这本由瓦西列夫著,赵永穆、范国恩、陈行慧译的《情爱论》,这本书的译本第一版出版于1984年。书中作者从肉体和精神的结合上,研究了爱情的本质。书中闪烁着科学的光辉。
昨天和大家分享了本书的前三章,今天分享最后三章。
第四部分 关系的审美化
作者在这一章中从“爱与美”开始论述,认为:在男女相爱的范畴里,一定涉及到“美”。
审美,作为爱情的成分因素,男女双方均会体验、陶醉于理想化的想象之中。彼此都会把对方看成是美的化身,在对方的身上找到美的特征。包括:容貌、体形、姿态、语言、声音、道德、思想、品德、气质等。
何为美?
柏拉图认为:美是存在于人之外的客观观念,美是永恒的、无始无终的。
休谟认为:美不是存在于事物本身的一种品质,它只存在于直观事物的精神之中,而每个人所看到的美都是不同的。
康德认为:美是一种纯属情趣的东西。
古希腊的哲学家们曾把美的尺度看成是数量关系,达芬奇用“黄金分割”来解释美。
在作者看来:“美,有自己的价值。美,是人类文化的精神价值。”美的事物,能够使人心身愉悦,能够唤醒人们的人性观念,而非仅仅引起情欲和对生理需要的满足。
作者认为:“爱情所固有的审美化,推崇对人的本质美的直观,它是两性接触的序幕。人的文化修养越高,精神世界越丰富,他的爱情审美化程度也就越高。”
也就是说,男女双方在开始相爱之前最先看到的是对方的美,这种美,包涵了许多方面。不仅是外貌的美,也包括内在品质的美。
十九岁的马克思称燕妮是“唯一神妙美丽的女子”。马克思无法用语言来表达他对燕妮美貌的赞赏。他给燕妮写信时说,“我不能用唇吻你,只能用文字吻你。”马克思既是一位革命巨人,也是一位爱情巨人。他根据自己对所爱的形象的审美再创造,来修饰和精练自己对燕妮的感知,这样的爱情使他们的生活充满了芳香的气息。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爱情体验,当你的心中燃烧了爱情的火焰时,你所看到的一切均是美的,均被美化了。你周围的一切:房屋、树木、山岭、河流、牧场、空气、天空、月亮、星辰,都会散发出耀眼的金色光芒。这种神奇的力量,鼓舞着向着你所爱的人走去,这种神奇的力量,使爱情中的人和万物一样,放射着光芒。因此,爱情使人心情舒畅,心身愉悦。
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特别是他的悲剧中,沸腾着火一般的激情,爱情经常是闪电般的“一见钟情”,它震憾着人心。
作者说:“莎士比亚的悲剧《罗米欧与朱丽叶》就是这种审美奇迹的最高成就。在这部悲剧中的爱情是最纯洁的诗篇,是感情的神圣作用,是奇妙的心灵音乐。罗米欧与朱丽叶的悲惨殉情,在艺术的宫殿中净化为爱情的审美和道德价值。因此,这首爱情的赞歌世世代代地流传下来。”
在此,作者回答了罗米欧与朱丽叶为什么会一见钟情。
在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中,托尔斯泰将爱情视为善良、美丽和生活完满的凯歌,视为对死亡的否定。《战争与和平》的主人公娜塔莎·罗斯托娃和安德列·包尔康斯基体验到爱情崇高的感受。这种宗教般的奇迹改变了他们的生活。
爱情是男女关系中热烈而激动人心的审美化过程,它的奔腾激昂,它追求幸福的轻盈步伐,是血液奔流的节奏;爱情的语言,是崇高的诗篇,是美妙的音乐;爱情的目光,闪耀着明媚的光辉。
本章核心观点:美有自己独特的价值,美是人类文化的精神价值。 爱情所固有的审美化,推崇对人本质美的提升。人的文化修养越高,精神世界越丰富,他的爱情审美化程度就越高。
第五部分 对象的选择
爱情的产生必定会将注意力集中于“一点”上,与某一个人相关联。这是一切亲昵关系的特点。爱情对象的选择是在众多异性中偏爱具体的某一个人的结果,是对这个人价值的理想化。
卢梭曾强调说:在爱情生活中挑选和钟情于一个人,决定于教育水平、信仰和习惯。没有这些就不会有情感依恋。
一个人对爱情对象的选择,无疑是一个心理学上的谜,因为对这种使两个人心心相印的结果,实在是令人费解。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一个男子会在众多的异性中注意到一个特定的女子?在什么样特定的条件下找到自己的爱情对象?
作者认为,好感的产生发展的客观规律同爱情规律是一致的,是生活价值观念、兴趣、生活目标的趋同性。好感,可以使在接触中的男女产生身心上的愉悦。
男女之间的思想、信仰、价值观、生活目的等因素,对选择对方和爱情关系的确立有着重要的影响。精神修养相同或相近的两个人,审美情趣也会基本趋于一致,这对巩固爱情非常有益。共同和谐地欣赏美,有利于爱情的发展。
本章核心观点:男女之间的思想、信仰、价值观、生活目的等因素的和谐与趋同,是选择对方的重要因素。
第六部分 爱情和一个人的命运
爱情不同的走向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在男女交往中,爱情有很重要的意义,如果一方得不到满足,受到禁锢或受到压抑,往往会导致惨痛的个人悲剧。通常爱情的不幸,会妨碍一个人才智的正常发挥。在社会生活条件下,形成一个人的悲剧。
爱情的悲剧是情感冲突和社会冲突的一种特殊形式。
坠入情网的人,起初往往会体验到一种深刻的快乐感觉,但是炽热的情感并不总是可以得到温暖的回报,有时得到的是冷嘲热讽,或是无比的冷漠,因而使爱情的某一方产生极度的痛苦。
歌德在《少年维特之烦恼》中描写了这种痛苦的处境。维特认识到自己这种无望的处境,迈出了无法避免的一步“我们三个人当中,总归有一个人是要走开的,那就让我走吧。”
一个人在写情书的时候,是在学习用诗歌表现自己,学习温存,学习从审美的角度深入到自己的内心世界,也深入到对方的内心世界。他是在使自己的爱情具有美感,情书能让自己在精神上变得高尚起来。
两个相互钟情的人,总会寻找到表达自己感情深度和强度的方法,寻找通向对方心扉的道路。他会使自己改变,变得更好,会对她温情脉脉,情真意切,因而兴高采烈。
男女之间的爱情关系是否稳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因此会出现被破坏、或者被牺牲的爱情悲剧。许多爱情悲剧出现在分属于两个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分争,比如罗米欧与朱丽叶。
卢基安早就描写过古代因爱情自杀的故事,到了文艺复兴以后,由于人的感情生活的复杂化,这种自杀事例日益增多。
爱情,是艺术家灵感的源泉。爱情,借助作家的灵感反应在他的文艺作品之中。幸福的爱情通过心理描写与概括,使这些作品的感情生机勃勃,也为作品增添了活力。而不幸福的爱情也会通过心理描写和概括,展现生活的残酷与无奈。
杰克.伦敦在长篇小说《紧箍衣》中说:我有时觉得,一个男子的历史就是他对一个女子的恋爱史。我一直在爱着她,不论我白天乱想什么,归根到底想到的都是她,她是无处不在的。我的一切劳作和发明都是为了她,我种种遥远的梦想也归结到她的身上。
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句话:男人是用来改造世界的,而女人用来改造男人的世界观。因为当男人认为他眼中的女人是美丽的,这个女子在他的眼睛里是美妙绝伦的,他就完完全全属于了这个女人,愿意为这个女人做一切事情。当然,作为男人,在他的生活中不应当仅仅有爱情,还有事业和友情。
本章核心观点:爱情不同的基础、不同的走向,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有时可能会产生悲剧。
最后的感想: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要求爱情随之升华与发展。
爱情的内容与表现,是衡量一个人精神境界的重要标准。
爱情的精神本质不断丰富,它积聚的审美价值和道德价值就会不断提升,这些对社会的文明发展有着极大的裨益。
本书的内容十分丰富,我今天只是抛砖引玉。当你捧读这本《情爱论》时,一定会被书中精彩的论述所打动,并且受益匪浅。
来吧,一起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