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里本来聊得特别兴奋,但你出来一说话,立刻冷场,于是你私聊某个朋友让他出来答句话避免尴尬;
发了一条朋友圈,就差对所有人大声呐喊“快来看看我”,当通知栏跳出一个让你欣喜若狂的评论,怀揣扑通的小心脏再次点开朋友圈,要是没有人点赞评论,就很失落,最后删掉;
热衷于瞪小屏,无论是在地铁还是火车上,是悠闲还是忙碌,都要看两眼手机,即便是给你发消息的仅仅是“微信运动”、“腾讯新闻”;
世界上最让人抓狂的事里,一定包括你憋不住和对方说了几句话,过去了24小时都没有回音;
......
这是怎么了?为什么我们如此渴望“被”存在呢?我们究竟是有多不自信,多焦虑,多空虚,多想被肯定,才会每天在网络上,乐此不疲地证明自己存在着或者存在过,当然,一部分人更新自己的动态相册是单纯地记录生活,和朋友分享一些共同经历的事,但是,这难道不也是在刷存在吗?更有甚者,一些键盘侠,无视网络道德法律,对他人进行言语攻击,使受害者痛苦不堪,成就自我麻醉式的虚拟存在。
人是群居动物,是社会性动物,孤独是群居动物不愿意接受的,抱团生活是人类的本性,人们总是需要在他人的联系中确定自己的身份,实现自己的价值。用马斯洛的人需求理论来粗略研究“存在感”这事,我们会发现还挺有必要,因为它多多少少满足了五种需求中的三种,即: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密不可分,网络世界越来越“真实”,我们需要通过“刷存在”的活动来延续自己在网络生活中的真实存在。与其说是主动“刷存在”,不如说是“被存在”。太把自己在别人的生活中当回事,渴望在别人哪里的到正面的反馈,可是,谁能做他人生活中的主角呢?现实和主观的奢求落差造成了内心的空虚。
近代法国哲学家卡迪尔说,我思故我在。思想家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棵会思考的苇草。存在感这些东西,不需要在外界的见证为基础,是由内而外地充实,而不是向外求索。灵魂的孤独不会停止,只有内心充盈,才能不刷也存在。我的经验是,唯有专注才不会感到空虚,找一个安静的地方,舒服地坐着,或品一壶好茶,或读一本好书,或闭上眼睛,什么也不想。然后,你感觉到存在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