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我们可能很少去考虑哲学层面的问题,但其实有些问题,即使不去想,它依旧存在,比如,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前两个问题,可以暂时略过,但是第三个问题,却是无法回避的灵魂拷问。是啊,我要到哪里去,无论是在宏观还是微观,理论还是实际,我们每一天,都会面临很多选择,有些是在我们不知不觉中一带而过,有些是无从选择,还有一些,需要自己给出答案。
一个科班出身的医学类研究生,毕业之后因为种种原因放弃留校,来到卫生厅端起了铁饭碗,他以后的路会怎么走,可能最初的他并没想太多,追随自己本心,保持着知识分子的自尊与清高,可是时间久了,才发现自己的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在他的心里,把那些将物质的享受和占有当做人生最高目标的人称为“猪人”,而且,除此之外,还有“狗人”,他们时刻准备着讨好,一副卑躬屈膝的嘴脸,不但会摇尾巴,也会咬人。这些,他都看不惯。他看不惯同事因为领导一句话一个眼神而做出夸张谦卑的反应,也看不惯亲友在社会转型期间混的风生水起,“老子是一个人,不是依附在谁身上的一只宠物,我该跟谁说话还要请示谁?说些什么还要转几个弯去揣测别人会怎么想,那我又成了什么东西?人吧,他不能有傲气,可不能没有骨气”, 遇见看不顺眼的事,看到是一回事,说与不说,又是另外一回事,“凡人的原则就是明哲保身,这我理解。为了跟环境和平共处,他们真心话不敢说,却理直气壮地说自己不愿说的话,自己想做的事还要精心设计了偷偷摸摸地做。他们在细节上有足够的聪明,但聪明的后面却有难以言说的悲哀”。当他在思考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时候,醉与醒,其实也是个辩证的问题。
随着故事的推进,主角在成长,但是所谓的成长,是逐渐融入环境,还是保持着一颗赤子心?书中的他自有定数,书外的我们,可能也是虽然明知不愿他被同化,也更希望他能如鱼得水风生水起。上帝视角已然如此,具体到我们生活中,面临一个又一个选择,更是难上加难。其实,很多选择题,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早已不是选择题,而且,“人生并没有什么最好的选择,任何选择都要付出代价。全部的问题是自己愿意付出怎样的代价”
回到开始的问题,我要到哪里去?在身在其中,他自己能做什么?人活着就要活那一线光,人谁不想往亮的地方走,可是,他的一线光在哪里呢?因为与大环境格格不入,终于,他开始坐了冷板凳,慢慢的,时间过去了,生命在流逝,可他仍呆在原地,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证明自己随着时间一起前行,“就像一个人双脚悬着,没有踩在地上的那份踏实之感”,脚踏实地,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其实很难,久而久之的清闲,堆积成痛苦,如何证明一天没有虚度,这世界我曾经来过?说到底,活着,是为了获得超出活下来的意义。
总会有人说,大环境所致,就像某足赛后总会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无论有多少原因,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进球了胜利了入围了才是硬道理。回到现实,工作也是为了生活,一家四口挤在几平米的房间里生活,无论有再多的理想报复,天下千秋,也都是一纸空谈。理想主义者往往会觉得孤独,有那么一瞬间,会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同类,殊不知,这只是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的借口罢了。“一个人在精神上再坚挺,也不能创造一套价值来对抗潮流,而只能像浮萍一样被裹挟着,随波逐流”,适者生存,弱者淘汰。换一种视角,他不屑的,往往都是他想要却得不到的,坚守到最后,才知道只是自命清高的一块遮羞布。想起读书时候,会有这样一种心理:我之所以成绩不好,是因为我没有真正努力学了,如果我真正去努力了,一定比所有人都厉害。。。后来才知道,这只是自己害怕被证明确实不如别人的借口罢了,人嘛,还是现实一点好。
终于,在各种内忧外患交织之下,我们的主角破茧成蝶,渡劫成功,主角光环嘛,从此上了高速公路。书外的我,看着越来越舒服,可是这件事情如果放在现实中,也只能是凤毛麟角,在这里无需多论。在看着他事业起飞的同时,更多的思考是,除了个人奋斗之外,立场决定视角,很多当初他看不惯的人和事,后来也成了理所当然,虽然明知道是演戏,但也甘之如饴的配合,说到底,人性使然。“设计者设计游戏规则时不考虑自己的需要,那合乎人性吗?权力唯一难以达到的地方就是更高的权力,我感到自己还得努一把力,还得向更高的境地前进”。在这里,我没有资格说这样的人生好与不好,虽说在社会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应该会有坚守,但凡事都讲适度,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总要有个平衡。书中可能会把对金钱权利的追求夸张到极致,但这并不能成为现实生活中安于现状的借口。
还有一点,书中提到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包括屈原,李白,苏轼等等大神,情节大体相似,怀才不遇,郁郁而终,可能也是像书中前期的主角一样,坚守着自己的理想与原则,最后被大环境湮灭,而正是因为他们是千百年一遇的天才,才没被浪花淘去,至于淘去的,不知几何。大丈夫以屈求伸,伸着的人,都是屈过来的。
读完一本书,总应该为自己留下些什么,适者生存,脚踏实地,奋斗不止,才是人生的真正意义,毕竟,无论何时,都是适者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