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原文 拆页2:善于利用矛盾,而非避开矛盾
我们可以利用困惑、矛盾以及冲突作为跳板,激发自己的洞察力。当我们遇到这些反常情况时,我们往往会有挫败感,但其实这些反常情况为新的发现创造了可能性。我们不需要惊慌失措,应当以好奇心取而代之。
善于利用矛盾,而非避开矛盾。
写一组三张便签,其中:
I便签:用自己的语言简要解释什么叫从矛盾中获得洞察、怎样从矛盾中获得洞察。
A1便签:自己在这方面的表现如何,无论是做得好的还是做的不好的,请给一个自己的例子。
A2便签:规划一个具体的应用。依照赵老师和原书的建议让这个运用是可行动的可落地的,并设置一个能够达到的目标。
I 用自己的语言重述知识
按照原文的意思,所谓的矛盾可以指生活当中的各种各样的不如意,因为只要出现了问题,就是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的,就是没想到的。如果我们说“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或者“兵来将挡”之类的励志鸡汤,我认为解决不了问题。
倒是那首诗给我了启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是说我们都是凡人,即便平时修行再好,可是真的在遇上事,还是会有把持不住的时候。所以我们不妨经常让自己经常进行“当局者”和“旁观者”角色的切换,在自己深陷谜团的时候,能够跳出来想一想还有哪里不对劲?站得高看得远,即是此道理。
可是如果我们只是以大年的角度看小年,并不能仔细思量:这些问题会有哪些可以转换的方向?所以我们还要考虑好,有多少个”盲人”,他们摸到的“象”都会是什么?不同时代不同性别不同经历不同目的的人,对同一个观点的理解可以千差万别。就像现在对一篇公众号的评论,长长的沙发里,正方反方点赞吐槽共鸣打酱油,各色人等应有尽有。如果我是作者,在翻看评论的同时,一定能从诸多观点中发现问题,提炼出新的锚点,想必下一篇文章的核就已经有了。
所以纵向上我们要登高远眺,而横向上我们要左右逢源。
A1 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
感觉自己在这方面的训练实在太少了。从小到大被好孩子好学生好员工的框框画地为牢,认为书上说什么就是什么,或者父母什么就是什么,遇到问题就一种解决的办法,行就行不行就不行。不问为什么?也不考虑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我没有刻意避开矛盾,但是我觉得没有主动利用矛盾。
做一件事有很多方法,对一个问题可以有很多观点。观点没有对错,只有是否认同;方法没有好坏,只有是否还适合。是的心态不够开放的缘故啊!
A2 以后我怎么应用
打破常规,以开放的心态重建自我。从现在开始,时刻提醒自己:
1、“见到并不一定为实”,对什么事情都不要只看到表面,要多思考,多问自己为什么?
2、这件事处理的常规思路什么?而我怎么能够另辟蹊径?
阅读原文 拆页3:
依赖于各种想法的融会贯通,可进行意想不到的相互联系。这种想法的融汇和冲击越剧烈,人们就越有可能有新的发现。
如果我们能够进行这些意想不到的练习,我们便可以通过接触更多自己不熟悉的事物,来提升自己的洞察力。我们可以尝试涉猎更多的知识,接触不同类型的人,了解不同的领域,来给自己灌输行鲜的想法。每一个想法都可能会成为新的锚点,酝酿出一系列新的概念。
写一组三张便签,其中:
I便签:用自己的语言简要解释什么叫从有关联的新信息中获得洞察、怎样从有关联的新信息中获得洞察。
A1便签:写一个自己的例子,你自己亲身的做得好,或者做的不好的也行。(老师讲了很多例子呢)
A2便签:规划一个具体的应用。是可行动的可落地的,并设置一个能够达到的目标。
I 用自己的语言重述知识
我对关联的信息的理解是:事物之间就像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圆圈,不一定圆圈之间互相交叉才是关联,而是只要它们的切线能够相交即是关联。因为信息是可以传导的么,只要在某点找到了共同点,就可以沿着此点延伸,势必会进入到其他的圆中。从这个例子也可以看到我们生活中的圈子。你可以是IT男,也可以是跑马女,看似无交集,但是如果将其关联,却发现可以利用大数据查找跑马社群,记录、统计跑马数据,从而找到你的短板,跑马与IT相得益彰。
那么怎样获得关联:就像做化学实验,首先你要找到足够的实验原料;其次为了验证实验的准确性,你的原料的种类要尽可能丰富,因为你要多做几次进行对比;最后才是你的结果,就是说当你找到了H离子和O离子,还要把他们变成水才是成功的关联。
A1 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
由于要开一个有关“时间管理“的公众号,让我意外参加了一个公众号学习的在线课程。上课之后才发现,真是术业有专攻,真是隔行如隔山。自己当初就以为写好文章就行了,却没有发现其中还有那么大的学问。
好了,学完以后,我以为就可以开始动手了。结果第一篇文章憋了几天才出来,因为是应好友的平台要发表的,所以朋友提了不少意见。于是才发现有那么多话心里翻江倒海,可就是表达不出来;各种框架结构,各种顺叙倒叙、各种妙语连珠,各种生动的例子,而我都只能勉强以蹩脚的替代。。。
于是,我知道了想写好一篇公众号要写得好,然而写得好却并不容易。
A2 以后我怎么应用
目前给自己的目标是一周至少2篇原创,不管好坏,先写出来再说。虚心向前辈、各路民间高手以及身边的朋友学习。二个字:坚持。
阅读原文 拆页4:
我们需要的是一个魔杖,能够指出哪些假设前提是站不住脚的。例如,如果我们是一个项目组的成员之一,那么我有可能会记得出现过这样的情形,即团队成员之间对于对当前的情况理解有分歧,或者说有些通常很能干的人,在某件事情上却显得很糊涂。可能我们会记得一件出人意料的事情,或者应该发生却没有发生的事情,又或者是一个自相矛盾的情况。任何困难,都能给我们提供线索,让我们发现自己的假设前提可能是错误的。
可能最有效的是一种叫做"批判性思维"的方法,这是一种系统的证据分析方法,一套对假设前提提出质疑的思考流程,它不是通过让人们列出所有的假设前提来找出薄弱点的,而是有逻辑地审视所有的证据,从而决定到底要不要相信一些具体的观点。
写一组便签。同前面作业一样要求。
说明:如果你还没有理解呢,或者觉得理解的不够,这个作业可以先不做。因为这一点会在第五讲当中讲,《颠覆性思维》那本书讲的方法有相通之处,那个时候你会理解的更加深入。到时候再写也可以啊。
I用自己的语言重述
用批判性思维推翻固有假设,就是打破原有自我认知、建立新的认知的过程。人们对事物进行的判断一定是基于某种假设,而这种假设是和他吃什么穿什么想什么做什么买什么用什么,他以前是什么人,他现在是什么人,他的亲人朋友都是什么人息息相关的,并且都是日久经年形成的。在某种程度说,也是三观的固化。所以这样的假设要推翻有多难?
我们要经常让自己“出轨”,多和不同的人碰撞,才能接受到“批判性思维”,然后才能进一步推翻原有的假设,发现问题。
A1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
之前给学员将WBS,讲工作分解结构,讲青蛙,然后告诉他们怎样将大青蛙分解成小青蛙。可突然有一天,当我的学员问我,“老师为什么是这么分?”或者老师,“下一步该怎么分?“的时候,我才意识到,原来所谓的分解只是我头脑中的东西,我并没有讲给我的学员,或者说我在潜意识里认为他们就是知道了。
A2 以后我怎么应用
想起费曼技巧中说,如果一个深奥的理论你能用简要的语言给一个孩子讲清楚,就说明你真的掌握它了。在此之后,我已经开始逐渐不把我的意识强加给别人,也尽量把学员们当作一楼的学生,用浅显易懂的道理,去厘清所谓的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