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学习了“自我同一性”的概念,学习就是一个“输入——整合——输出”的过程,对我来说,尝试着“输出”就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所以感谢“分享”这种方式对我学习的帮助,其实这也是一种叫做“费曼学习法”学习方法,感兴趣的亲可以自行百度了解一下。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就是“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是由自我心理学之父埃里克森提出的。
从字面的意思,加以我的理解,我认为就是一个人对自我的有效整合,达到自己与自己的和谐一致,对自我有清晰的认知,知道我是谁,知道我能做什么,知道我要做什么,有目标、有执行力,有热爱的方向,有存在感有价值感,且坚定执着。
简单而言,就是对“我是谁”的一个回答,是个人在寻找自我发展过程中,对自我确认和有关自我发展的一些问题,比如对未来职业、理想、人生观等思考。
青少年时期是“自我同一性”发展的重要时期,青少年同一性的人格化,主要是指青少年的需求、情感、能力、目标、价值观等特质整合为统一的人格框架,即具有自我一致的情感与态度,自我贯通的需要和能力,自我恒定的目标和信仰。本质上,它是指人格发展的连续性、成熟性和统合感。
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影响因素包括:认知发展水平、与父母的关系的远近、与父母的交流方式,同伴的相处,同伴关系的友谊,和更广泛的文化背景,榜样的力量等等。
心理学家马西娅扩展了埃里克森对“自我同一性”的研究,将自我同一性分成了两个维度:危机和自我投入;并根据这两个维度,将自我同一性分成了四个阶段:
1.自我同一性扩散:这个阶段既没有遇到“危机”,也没有“自我投入”的表现,比如孩童时期,没有遇到什么危机,无忧无虑,也没有什么刻意的目标,不需要考虑“我是谁”“我将去向哪里”等问题,活着就非常地开心快乐。
2.同一性的早完成:这个时期,没有遇到“危机”,但是有“自我投入”。这个时期的投入和奋斗目标,来自父母或者权威,比如“我要考大学”,但是“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考大学”,我要考高中,但是我不知道为什么要考高中。对于自我,还没有深入的思考。
3.同一性延缓:有“危机”但是没有“自我投入”,个体的责任和目标都不明确,比如考上了大学,但是我不知道上了大学要干什么,漫无目的,比较迷茫,虽然我知道马上就要毕业了,我知道我有“危机”,但是我不想动,我也不知道如何动,不知道我要干什么,不知道何去何从。
4.同一性的形成:这个时候,有“危机”也有“自我投入”,比如说,我知道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对以后有明确的目标,我想考哪一类大学,哪一类专业,我知道如何有计划地去完成。或者,知道自己快毕业了,就会列出一系列的清单,我要干什么干什么……,目标和方向很明确,计划也很明确。又比如,我现在正积极地生活,我也知道我想成为一个什么什么样的人,然后我要去如何做,而且我正在做的过程当中。我的长期目标是什么,我的短期目标是什么,都清晰明了。
当然第四种“同一性形成”是最理想的状态,我觉得这不仅是少年时期、青年时期的重要发展任务,也是人一生当中重要的的课题与功课。面对这个概念,对照自己的人生,我们又会做何感想呢?
如何帮助正在这一阶段的孩子呢?
1.使他们对他人和社会有连带感和归属感,感到自己从属于某一个社会或群体,接受自己所属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观念,同时可以容忍社会的一些不足,辩证地看待问题。这有利于青少年了解社会的期望,并按照一定的社会角色规范去行事,与他人合作,在合作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对社会对他人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
2.父母与子女之间能够有开放的交流和民主的家庭气氛,会有利于青少年正确认识自我。平时多引导其对有关自我的发展进行思索,自主地选择自我的发展道路。
3.尊重和信任,对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使青少年对自我具有信任感,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
4.社会文化环境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前提与背景,他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都源于他所在的背景文化。借文化的力量,引导他们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待世界,看待人生。
5.帮他们一起寻找值得效仿的偶像榜样,借榜样与权威的力量,为他们绘就充满希望力量的“梦想相册”。
如果一个青少年能够认同自己、接纳自已,内在和谐统一,认为自己的存在有意义,那么他的自我价值感就会很高,有主见有自信。自我同一性的整合,也是一种不断增强的自信心,一种内在的持续力量。
愿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孩子,都能成功度过这一阶段,整合好自我,拥抱生活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