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读者对冯至先生的《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特别喜欢。此文虽在统编版教材选必下册昙花一现,但并不妨碍部分教师为它着迷,并深深眷恋,在选择散文教学时,毫不犹豫将它收入囊中。在沉思的深夜,在无所事事的当下,它都能给你带来自得的美妙。
那这篇作品到底有怎样的魔力呢?
与历史时空对接空旷与回响充满精神回归的满足与欣喜
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作品开篇部分太让人欢喜。“在人口稀少的地带,我们走入任何一座森林,或是一片草原,总觉得它们在洪荒时代大半就是这样。人类的历史演变了几千年,它们却在人类以外。”这份隔离尤为难得,地广人稀,“我们”走入其中,一种神圣的使命感、神奇的宿命感扑面而来。“我们”是渺小的人类,我们隶属于自然,我们走进它,也是走进自身。这种高级感因何而生?
(一)自然与人类等同的价值观
冯至先生对自然有着极为崇敬的热爱,这里的大自然(除了人类)与人类价值是等同的,与人类对标存在。这个认知伟大而独特。作者笔下的自然独立而丰富,博大而永恒。论时间它最为久远,论空间它极为广博,在时空中,它独自面对永恒,庄严而肃穆。我们对一颗千年古柏的沧海桑田尚且充满敬仰,何况是旷野之外广博如斯的自然?它有万千古柏似的存在。冯至先生笔下,自然比人类久远,比人类纯净,比人类永恒。在时空的观照中,人类与自然既有相呼应,又有比对,人类终属于自然,人类在自然的怀抱中演绎风霜雨雪,自然对人类有充分的认知。自然岂非人类的母亲?人类作为高级的生物形式,在与自然的静默中相对,一种自然生发的归属感,宿命感油然而生。人类在自然中产生,历经一世在自然中消亡。生于斯,灭于斯,自然接纳人类的所有。宿命感是人类对自然的依赖与亲近。从最初的那个细胞到当下时代的人们,历史幽微而隐秘,人类的诞生与个体生命的消逝同样隐秘而幽微。与自然对话,也是与自己对话。神圣而真实,它是肉身的自然,也是灵魂的皈依。
(二)构建扩大而审美的时空观
“千百年如一日,默默地对着永恒。”自然无言,大音希声。可见的空间对应无限的永恒。这永恒的沉默,是人类力量的源泉。自然不语,却接纳万物。正如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感叹“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自然是奔流的长江,人类在时空观照中沉思感念古人与先辈。又恰含“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的情思,亦有苏轼在《赤壁赋》中的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人类历史上的悲欢离和与自然相嫁接,为我们创设出唯美的时空审美。人类与自然相映衬,历史与时空相观望,在人类有限的时空中产生绝望,在绝望中又生发生生不息的希望与倔强。
机警处生妙笔人类的哲思之妙
(一)细节处有时空对话
“但是一条窄窄的石路的残迹泄露了一些秘密。”生活在此处的人们已成过往,历史也已远去,我们却能在细微处体察出曾经的他们。是人类基因中的序列让我们记住彼此的密码暗号,“共同吃过一棵树上的果实,共同饮过一条河里的水……不管是时间或空间把他们隔离得有多么远,彼此都会感到几分亲切,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生物的遗传基因它没有情感的揭示这种现象的科学本质,可是领悟,只有人类情感相通,才能领悟其中不可思议的美妙。
“我们走的路,是二三十年来经营山林的人们一步步踏出来的,”我们当下的生活是二三十年的人们辛苦创造出来的,我们后人只需享受。“我在那条路上走时,好像是走着两条道路:一条路引我走过山居,另一条是引我走到过去,”我在享受前人创造的劳动成果时,又以深幽的思考回馈前人的付出。懂得便是意义。正是因有善意人类的理解和参与,那自然便愈发有魅力。不论时空隔绝,因为在地球上,在自然里,不言语的自然磅礴而伟大, 在与人类共存的某个时空,它们相互交流,良性互动,这一切不都是很美妙的吗?
(二)细节处有历史故事
“七十年前,云南省的大部分,经过一场浩劫,有多少村庄城镇在这里衰落了……一间房屋的地基都寻不到了,”人到中年,历经青春流逝,这种切身体会足能让你懂得时间会幻化一切。“只剩下树林、草原、溪水……每座山,每个幽隐的地方还都留有一个名称。”个体生命的历程是短暂的,但身处其中,你并不懂,意义总是在时间流逝后的沉默中习得。“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如果没有人类的刀光剑影,甚至没有小人物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简单生存,在疲倦中,或在偶得的闲暇中,回望东升而西落的斜阳,这一幕在镶嵌在自然的某个瞬间,不也为自然注入了一丝丝人类的灵气与活力么?个体生命,或是一个村庄终究被历史遗忘,大自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下人类的生活轨迹。让人辛酸无力却又为之坦然,因为人类又归于自然。
[if !supportLists](三)[endif]故事中浸泡作者的悲悯
“我不能研究这个山村的历史,也不愿用想象来装饰它。”人类的语言在自然面前是单薄而乏力的,唯有静默方可与之同行。“只有在草木之间感到一些它们的余韵。”前人走过的路,生活过的气息,自然知道,个体有终结。人的勤劳与智慧却在山野中永存。作者深深的悲悯情怀让读者无不为之动容,在阅读自然中汲取先人的能量。
自然本身的魔力,让万物臣服
“可爱的小溪的水源”因为我们和曾经的人们共饮同一处水源,我们有相同的基因。“鼠麴草”在欧洲是极难得的高贵名草,非登上阿尔卑斯山的高处不容易采撷,这里却长得漫山遍野,甚至一年两季,在暮春和初秋。这对于我们是何等满足,何等自豪。它不在遥不可及的阿尔卑斯山,它也不神秘到高贵难取,它就在我们生活的地方,与常见的“村女”为伴,它们谦虚、纯洁而坚强。我们懂它的名贵,我们亦懂它的毫无保留、倾情绽放。她们是“小生命”,她们却也是“大担当”。
(二)山里独特的物象与生命
雨季的热闹,是山里采菌子的人们带来的。彩色的野菌滋养着人们的身体和孩童的幻想。七十年前如此,当下亦如此。时间在变,一代代人们生活的方式却没变。自然的永恒就那么鲜活在我们的眼前。
“加利树”、“野狗与狂风”,“麂子的嘶声”对抗不了“猎人的诡计”,神奇的自然万物,它们彼此交织,在自然的怀抱中演绎着生死绝杀,有的死去,有的成长,有的消逝,有的新生。自然是残酷的,自然也是温情的。视万物为刍狗,却也滋养万物。
“在风雨如晦的时刻,……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我们在自然中学会沉思,学会释然,懂得欣喜,亦习得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