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生活一向是粗茶淡饭。一是本来手也笨,做不了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二是自身不喜欢大鱼大肉,稍微咸香一点吧,就会生痰咳嗽。天生的穷贱命。
不想,这种粗茶淡饭竟无意中符合了当下养生专家们的建议。在物质相对富余的今天,想再像过去穷苦人家一样粗茶淡饭的过日子,已经不大容易。
你想啊,那些好吃的食物让人口齿生香,味觉带给人的种种精神上的美好享受根本就是忘却不了的,所以呀,美食面前,当人们完全有条件去如此轻松地享有美味,有几个能依靠自身的毅力去抵挡诱惑呢。
好吃的食物也许并不是营养的,健康的,可是又有几个能面对一桌美食,用营养健康的标准来衡量该不该吃呢。除非那些自律性很强的人,立志养生的人,需要减肥瘦身的人,还有因身体原因不能享受肥甘厚味的人,才会狠心拒绝。
从这个角度讲,有时我觉得自己挺幸福。一天几杯清茶,几顿粗茶淡饭,不用为吃的太好了胃消化不了而受罪,更不用为好吃发胖了而刻意减肥。
但有一样,我对那些绿叶蔬菜毫无抵抗力,波菜,生菜,茼蒿,芹菜,西蓝花,面条菜,白菜百吃不厌,一看到那碧绿如翡翠般的绿叶,馋涎欲滴,甭管你是炒,凉拌,蒸,汤,还是清水煮一下,简单加点盐或调味品,我都能吃的津津有味。
尤其还喜欢吃辣椒。新鲜的小米辣切成末加点盐,生抽,香油一拌就着吃,我能吃两个大馒头。或者把肉椒,尖椒切成小一点的段,磕两个鸡蛋,拌点面粉,一煎,外面是金黄的面,里面是青翠的辣椒,吃不够。这点极不好,特别是晚上吃多了,胃烧灼感强烈,不舒服,所以为了从源头上改变这个恶习,我只能不买辣椒。
这个因疫情而特别的假期,我家更是将粗茶淡饭发挥到了极致。儿子正值青春期满脸痘痘,两腮到脖子全是红肿的硬疙瘩,吃着药调理着。我呢咽炎,咳嗽不止,我俩的药上无一例外地写着:忌食辛辣生冷油腻食物。每天的菜少油,少各种调味品,基本上跟清水煮差不多,好在儿子从小就是这样的生活方式,并不觉得不好吃就不吃,他从来不挑食,淡点也能吃,所以我的厨艺也提高不了,煮熟炒熟生吃都行,反正无论怎么做,菜的营养是一样的。
早晨很少去外面吃。最喜欢熬粥。金黄的小米粥加点枸杞,红枣熬到粘稠,香气扑鼻。小米的营养可丰富咧,对人体大有益处,不仅补气血,助睡眠,还可养胃安神。有时会用梗米加南瓜,有时会用红豆,花生和蜜薯,有时就单熬玉米糁,儿子大多数早餐不吃馒头不吃菜,但一定会喝上一碗粥。记得上高中的时候,因为起的太早,有时就让他在去学校的路上买点包子啥的,但他每次都饿着不买,说不想吃,买了几次粥,大都是淀粉和的,虽浓稠不好喝。后来就天天在家喝碗粥再去上早读,现在还是这样喜欢喝粥。
有时侯就做清汤面叶。和一块面,擀成薄薄的一大片,用刀划成几片,或者水开了直接用手撕成大大小小的薄片。用油炝炒番茄,姜末和葱花,下完面片出锅前,再倒入提前腌好的葱花香菜,淋入香油,吃时碗里倒点香醋,稀稀的,面片薄好消化,特别适合老人和孩子,面汤是咸香的葱油味,或者再放一些芝麻叶,就是我们当地特色,酸汤面叶,或者芝麻叶面片。
这是我至今难忘的美食。记得小时候有一次,村里一户人家要办宴席,那时侯小孩儿们一年到头难得吃肉,有宴席时,大人们准会带上小孩解解馋,有时也会为了坐桌子(我们那儿的俗语,婚丧嫁娶时举办的宴席)让小孩子在这天不去上学了,就等着坐桌子抢好吃的。可是那天,那户人家迟迟不开饭,饿的受不了啦,娘就给我做了葱油面叶,真好吃啊,我喝了两大碗,等宴席开始了,我也吃饱了就索性不去了。
也许是因为饿食美味吧,如今再也没有那时的享受。
想当初农村物质匮乏,自己地里种的葱,自家粮食打的面,就地取材,做起来也简单,面叶或面条,成为当时几乎家家户户的午餐。可是现在,都成了餐馆,饭店的特色主食了,成为人们吃腻了大鱼大肉之后的忆苦思甜了。也似乎成了衡量人生活水平的一种方式,城里人都奔着农家菜,地锅馍过小康生活去了,只有“穷人”到饭店才会点上一大堆荤菜吧。
其实有时候想想,上帝还真是公平的。过去在相对贫困的农村,因为没有钱,大人们不会给孩子买各种零食吃,只能拿自家鸡下的蛋,自家种的菜,自打的粮食,高梁,玉米给孩子充饥或者补充营养,到了日子逐渐富裕的今天,真正的土鸡蛋很少买到,没有化肥污染的绿色蔬菜成了香饽饽,到农家菜园摘各种新鲜时令蔬菜,现做现吃成为时尚,我们才会惊觉,我们的父母,当初是何等地富养了我们啊。
而到了今天,当健康,养生,铺天盖地而来的时候,我们才会发现,父母,先辈们给了我们最好的养生格言,粗茶淡饭过一生其实还真是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