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则是多。
重质量而不是数量,这是以前英语的英语老师告诉我的一句话“less is more” 至今这句话都成了我的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贪多嚼不烂,用练习口语来做类比,若是能够把一个句型结构分不同的情景下反复练习,举一反三。而注重数量背了很多个句子,却太过于模式话,效果相形见绌。
而今领会到另一句话“慢就是快”。说来也是件巧识,以前觉得太极拳是老年人的运动,节奏慢,没意思。(这样的想法确实妄自菲薄,没有经历过哪里来的发言权)。而因为不小心报名几节课,在学习了几个太极拳动作后,也开始转变了对太极的认识。
为什么要“慢下来”?
老师说:太极拳慢练出真功,快练容易,却不出效果。所以“慢”才是太极拳的终极奥义。我的体会是,在慢的状态中,感知力会明显提升。脚步,手上动作一张一弛;眼神;甚至是可以能够注意到自己的呼吸(除了生病绝大多数人不会注意到),呼吸的频率,快慢。同时,大自然和自己好像有了连线,周围的事物都比平时看起来清晰,明朗。
作为国粹,可能这也是太极得以传承至今的重要原因。而从这个运动,我开始意识到生活中很多都是以慢为上。
可在这追求效率的大环境下,”慢“这种状态已然被忘记。当然在这里的“慢”指的不是狭义的指代偷懒,而是一种在高压,浮躁的环境下,仍然能保持自己的节奏。接受不完美,和自己融洽相处,并通过慢这个过程不断修正自己的不足。
胜利者不定是跑得最快的人,而是最能耐久的人。兔子跑得快,但容易迷失自我,乌龟虽慢,可有自己的节奏,稳定慢行也能走远。疾驰的快马,往往只跑两个驿亭;从容的驴子,才能日夜兼程。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我们更容易去发现成功人士,因为成功的样子是我们自己向往的。因而给自己戴上了一个眼镜,却看不到这些人背后点滴的积累,只看到别人“一鸣惊人”,却忽视了“不鸣”中的的蓄力。成功的样子固然美好,却带来了幻觉,把这条慢慢长路缩短,于是成了焦虑。
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是需要慢慢来的。
就拿一日三餐来说。
做饭的肉,菜都是不可能揠苗助长,而是经过浇水,施肥慢慢的长;
做饭的时候,控制好火候,漫长的等候,小火慢炖的炖菜才能成为佳品。
到了吃饭的时候定当细嚼慢咽,别像吃了人生过一般,不最终厨师。放松,给自一个轻松的状态,为自己的胃减减负。
怎么“慢下来”
“慢”就是用“筷子夹豆腐”的耐心,静心。我们需要保持自己的步伐,也就是定时给自己充充电。
静下来,每天看看书;
静下来,每天半小时锻炼身体;
静下来,早起早睡,保证充足休息时间;
静下来,隔一段时间走出房门,和亲人,和朋友一起户外,走近大自然。关掉手机!!
就像赵雷在《静下来》写到:当一切开始静下来的时候,静的可以听到安静平和的心跳。
静下来,慢下来,是时候给自己做做减法!
蒙蒙细雨持续得长久,暴风骤雨一扫即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