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孩子还是这样说话吗?“橡皮,我捡起来”“妈妈,嘴巴红,像樱桃”,亦或是不爱跟身边人交流,只会拍拍手...
根据医学调查发现,婴幼儿的大脑左下丘皮质语言区会在1~3岁逐步发育成熟,所以说这个阶段是孩子语言发育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形成的语言习惯,从语言表达中我们也能看到幼儿的心理状况,语言的逻辑、表达的逻辑和情景创设是语言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五个点家长一定要重视!
一、关键词轰炸,拓宽“最近发展区”
让孩子从“说出来”到“说清楚”其实是有技巧的,每次跟孩子说话,尽量用关键词去说,然后重复这个词,并再次基础上可以多说一些同义词,拓展“最近发展区”。
也就是通过重复,让孩子学会新词新表达。也就是“关键词轰炸”的方式:孩子现阶段感兴趣或者刚学会的新词语,在不同语境下反复的说,不断重复,加深记忆,也能帮助孩子从单字-词-短句-长句不断进阶。
二、日常生活中的表达习惯
语言习惯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与孩子交流中,作为家长要注意措辞,尽量保持每一段话的完整性,减少“拿杯子”这样省略的句子,而是说“杯子放在那边的桌子上,你去拿。”当孩子讲话时出现“地上,橡皮掉了”这样的话,不要急于纠正孩子,而是用正确的话再跟孩子重复一遍“是橡皮掉在地上吗?”通过对话来让孩子掌握正确的说话方式,最好融入日常让孩子自己多锻炼。
这个阶段的孩子会出现叛逆或是抵触心理,可以适当减少对话中的否定词,多跟他灌输正确的说话方式即可,一定要让让孩子觉得两个人之间的交流是亲密的,氛围是轻松的,是可以接受的。
三、别太“善解人意”,多给机会让孩子自己说话
家长要有聊天的“意识”问孩子问题的核心就是让孩子抓住对话中的核心词汇,知道对话的重点,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也可以快速对问题进行梳理,把握问题的核心。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适当问孩子一些问题,难度控制在需要稍作思考就能答上来的程度,例如卖衣服的时候,可以问他喜欢哪一款,为什么;吃完饭之后可以问他觉得口味怎么样,如果是自己做,会加一些什么调料,在日常对话中锻炼孩子的表达。
恰到好处的问题能够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同时对于一个问题进行深入讨论,也能够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四、创设虚拟或真实的对话场景
虚拟的对话场景在,家长可以阅读文本,以讲故事或是小剧场的形式展开,模拟人物对话,来让孩子体验不同情景下的对话方式,锻炼思维模式。在真实的对话场景中,就需要家长正确的引导,例如结账的时候可以让孩子自己尝试支付;在记公园见到同龄孩子,可以鼓励他上去打招呼;亲友来的时候,可以请孩子来作小小接待员,给他们洗水果等。
还有一点,任何一种场景需要的都是引导,而不是强迫,例如比较内向的孩子,并不喜欢在亲友面前展示才艺,就不要强制他做一件事;在一些公共场合孩子如果怯场,也要有耐心,多问自己为什么,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尊重孩子或是表达或是不表达的意愿。
五、给孩子足够的耐心
教孩子说话,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耐心,孩子学会说话之后,他的表现欲望是非常强烈的,当孩子跟你说话的时候,要耐心的倾听,及时的做出回应,不要打断他们,更不要心不在焉的敷衍孩子,最好是在保证输入数量的前提下还要重视交流的质量。
总结:幼儿阶段正好是培养孩子共情能力和情感发育的好时机,对孩子的培养都是在生活的细节里面,而语言表达触达了生活、学习等多个领域,如果能将语言表达渗透到一点一滴的日常生活中去,也许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这也离不开家长的共同努力和引导。如果您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遇到难题,欢迎留言,我们一起交流!每周育儿分享,记得关注我哟!课多鸭陪你一路成长,快乐养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