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是明朝富有传奇性的人物,每当提起明史,特别是和贪腐有关的问题就不得不想到他。当读了很多相关的历史记录,和一些学者对他的评价和研究,我感到要对一个历史人物下一个定义实在是太难了,因为当我们深入了解之后从这些文字中间你可以看到一个鲜活的人,一个有人性的人。我也不知道该怎么总结,怎么写这篇感悟都觉得太片面,就以我的真实感受随意的写一些吧。
首先海瑞是一个尊重法律,有自我牺牲精神的人。总所周知,明朝自洪武皇帝创立以来,官俸是比较低的,官员为了生存就不得不想办法捞钱,可是海瑞和同僚不一样,他认为一旦规定,就必须不折不扣的执行,而且责令下面的人也要遵守,就算朝廷发的钱吃不起饭也要严格的执行,并且不能有怨言。这是他用行动为自己正名过的,他死的时候官居二品,家里连下葬的钱都拿不出。虽然大家都是读书人,但为何他老兄就这么优秀,从海瑞自己的记述中我看到的就两字---信仰。这真是不佩服不行,他认为孔子和孟子的教导就是金科玉律,即使后来被罢官在家15年,他也坚持过自己的苦日子,书房里摆的是忠孝两个字。当然这也应该和他的成长环境有关,海瑞三岁丧父,由他的母亲养大,而他的母亲就是一位正直,顽固的人,据说海瑞小时候他的母亲就口述经书教导他,很多历史学家都说海瑞应该就有他母亲的影子,但是这样一位母亲实在是不好评价,为什么呢?我相信大多数人看历史人物很少关注他的家庭生活,海瑞的家庭生活可以用悲剧来表示,海瑞结过三次婚还有二个小妾,可是第一位夫人结婚不到三年就因为和婆婆不和被海瑞赶出了家门,第二位不到一年,第三位夫人和一位小妾则是在家中上吊自尽。海瑞啊,这位孔子孟子的信徒,无后这件事恐怕是他死不瞑目的遗憾了。而造成这个悲剧的原因恐怕和这位母亲有着很大的关系,海老太太孀居多年,按照当时的规定应该授予节妇的荣誉,可是根据历史记载,皇帝只是授予她四品夫人的头衔,这其中很难说没有她多次让儿子出妻的原因。就以海瑞的第三位夫人自杀为时间点,请大家代入一下,假如现在你是海瑞:几年前,大明王朝全国上下没人敢非议你这样一位正直,清廉的官员,可是你有了实权之后,严格按自己的要求去要求下属和治下的百姓,过不了多久大家听到你去那儿上任,当地的地主,富农就要举家搬迁,当地官员纷纷请求调离或者辞官。你也是一位清廉的好官,你买了两斤肉马上连中央的部长都知道了,大家都在传你家买肉了。就这样慢慢的,前几年谁敢说你这样的大清官一句不是,可是现在参劾你的人不计其数,大家都受不了你这古怪的性格,就在你正被参劾的时候,你夫人和小妾在家里自杀了,这件事马上就成了爆炸新闻,可以试想大家都认为你的古怪已经到达了什么高度,连老婆都要自杀了。这立马成为了大家猛烈攻击的机会,你就这样回老家了。(这是特别片面的描述,全当废话)
海瑞回到了海南之后可以简单描述,继续艰苦生活,天天读书,自己种地。一个人孤独的保持自己的信仰去活着,读了之后感受还是一个字:惨。海瑞没有什么物质享受,老婆也没有,孩子也没有,海南那个时候也不是什么好地方,甚至海瑞还描述了他家乡当时的汉人和海南的少数民族互相仇杀,我读到这些真的是服了他老兄,穷点还能接受,至少有个完整的家庭还能有点精神依托,可是海瑞纯粹是饿的营养不良,还拿朝廷的赏赐分给族人,没老婆,没孩子,要是我,我就跳海。 海瑞就这么挺了15年,1585年被重新起用为南京右都御史,然后他当时的心态已经发生了变化,他已经老了,大家都知道在起复的两年后他就去世了。他已经失去了耐心,他所追求的就是恢复到一个孔孟所描述的社会,回到朱元璋的时代,所以他起复后就向皇帝提议要恢复朱元璋时代的剥皮充草,这无疑是个很无语的提议,洪武时代距离当时的万历朝已经200年了,怎么可能恢复到过去呢?洪武时代朱元璋希望建立一个淳朴的农村社会,每个老百姓就在自己地里好好种地,好好按时服役就行。但是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都开始萌芽了,商业快速发展,可是海瑞依然要求大家过回一种原始生活,比如他禁止生产奢侈品,可是在他的眼里白糖都算奢侈了。他对自己严格,对下面的人也一样要求,他下令一张公文纸必须正反面都要用完,不然不许用新纸。他到任一个地方就下令成年男子全部从速成家,女子尽快婚配,不愿意守节的寡妇也要马上嫁人,还有诸多要求大家生活上的规定,他希望建立一个心中的淳朴社会,大家都安贫乐道。他当时也算一方大员,这种什么用公文纸要写满之类的事情,成为了御史们攻击的对象,说他没有能力,只计较一些小事,说他可能就适合干个村长。但是海瑞可不是那种无能的人,下面就说说海瑞办事的能力。
说起什么青天大老爷,就不得不说下断案能力,但是海瑞判案的故事就不讲了,先说下明朝司法的问题,也不光明朝古代中国可能都差不多。我们的祖宗是不太喜欢司法的,往往什么问题都翻译成道德问题,法律条文往往只是个抽象的概念,这其实也难怪,当时文人就读四书,可是一个县令行政,司法,治安,军事,建设都要他一个人负责,什么过失杀人,谋杀太麻烦了。往往杀人偿命,欠债还钱比较直接,不这样翻译成是非道德问题县令怎么办事呢? 海瑞是一个十分重视法律的人,而且执法不阿,但是众所周知海瑞的那个原则就是断案的时候:与其冤屈兄长,宁愿冤屈弟弟;与其冤屈叔伯,宁愿冤屈侄子;与其冤屈贫民,宁愿冤屈富民;与其冤屈愚直,宁愿冤屈刁顽。这种很明显就是用道德来弥补政府司法的低能,但是道德有时候并不好用。海瑞最重要的政绩应该就是在应天推行一条鞭法,大家听到的应该就是大地主徐阶侵占农民土地,海瑞帮助农民把土地要回来。其实这在当时是个社会性问题,农民因为家庭的变故不得不抵押自己的土地不是什么稀罕,但是往往农民没有钱去赎回自己的土地,其实买地放债这是古代官僚阶级,或者富人们都在用的剥削手段,你就算把地还给农民,他碰到什么过不去的家庭变故,没钱他还是会去抵押自己的土地,这当然有明朝徭役过重的原因,我个人觉得就是万恶的封建王朝压迫人民,人民根本难以活下去。当然这个问题根本就是一句废话,有全心全意给人民当奴仆的政府吗?我真是真不想提起那个人,就是张居正。大家都知道张居正的一条鞭法让明朝国库充盈,可是他那个做法真不高明,他要求今年收2000万,就给户部下命令,收不齐要么滚蛋,要么坐牢,户部尚书那会自己赚钱呢?给省里下命令,省里给县里,最后还不是逼到老百姓身上,那根鞭子抽得地主,富人是挺疼的,但是普通老百姓更疼,虽然他是想杀杀肥猪,可惜操作起来并不容易,朱元璋时代,地主,富户都有注册,朱元璋承认他们的土地,也不动他们,但是要求他们要交更多的税还有更多的徭役。张大人玩一条鞭法的结果就是地主出了大血,普通老百姓就家破人亡啦。这好像也是客观结果,所以我说别仇富,如果富人的收成都不咋滴,我们可能就揭不开锅了。我在看书的时候还发现个有趣的事情,张居正不是喜欢下死命令嘛,按官员收的税来体现政绩,这很快就造成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比如我是县长,我今年能收100万,我直接报200万,马上就升官了。其他的县令看见了怎么不眼红啊。大家可以想象了,明朝版的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啊。总之说下结果吧,一条鞭法之后,流民特别多,破产的农民也特别多,为了应付繁重的徭役和税,很多农民背上了高利贷,就和现在大家都背房贷一样,人民不背贷,国家富不了。还是说回海瑞吧,海瑞深知当时农民的遭遇,他在接手土地诉讼案件时,很多时候都是让地主,高利贷者白字黑字退田,退地,这显然是有问题的,首先就是不合法,其次农民卖地的时候那也是白纸黑字的合同,你完全站在农民的立场上,肯定不行吧。虽然很多地主,类似徐阶这种混账确实有强取豪夺的行为,但是海瑞这样做就不免受到地主阶级的反对。这也体现了国家司法,政府的无能,我们的祖宗好像没有什么追求,不玩建小康,也不追求共同富裕,当然这是以现在人的眼光看,祖宗们玩礼仪,道德,四书。只要地方不出现大规模叛乱, 粮食税收不拖欠太多的话,即为盛世。缺乏一种主动解决问题的思想,天不塌下来的话就没事。塌下来了大不了改朝换代。地主阶级反对海瑞的声音越来越大,海瑞于是被外调。
现在回到他被起复为南京右都御史,他提出要恢复剥皮实草恢复到朱元璋时代的制度,这就相当于在现在提出要闭关锁国,这无疑在文官中间造成了一波大地震,而后他又参劾一些官员,比如有一个官员叫戏子来家里唱戏,他就上书皇帝,按照洪武皇帝的规矩,这个官员应该受到廷杖。老兄啊,明朝中后期是戏曲发展的巅峰,大家谁不听个戏,实在是没必要。而且大家注意他是在南京,当时皇帝是在北京,南京的建制里全是养老的,可是海兄的到来就像在平静的池塘里,扔进了一块巨石。没办法,赶他滚呗。在我的想象里南京的官员应该是吃白饭,很少和皇帝联系,可是弹劾海瑞着实让大家忙了一把,面对这些弹劾,皇帝发话了,大致意思就是:海瑞为朝廷做事不是他的长处,用他来当吉祥物是可以的,可以保留他的官位。这对海瑞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什么意思,我就只能做个吉祥物,皇帝此话一出,社会舆论迅速就把海瑞之前所做的事情否定了,说他志大才疏,性格古怪,误国误民。海瑞很失望,他提交了七次辞职报告,每次都没准,但他的这种失望很快在上天的帮助下解脱了。
1587年海瑞去世!我也不想再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