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说:“宽容产生的道德上的震动比责罚产生的要强烈的多。”五年的从教经历也告诉我,孩子是拥有犯错权利的群体,教师该有成年人的觉悟及宽厚。屡教不改是教育常态,但只有宽严适度才能真正俘获学生的芳心。
“小G又捅娄子啦。”刚从学校备课室回到办公室,英语老师就焦急的对我说。顿时,我心里咯噔一下,坏了,就知道好不了两天。但我依然淡定的说:“好,我知道了,给人家衣服上撒上墨汁了是吧。我来处理!”英语老师看我不着急,随口说:“呀,你是不是知道了呀”其实,我啥也不知道。经验告诉我,作为班主任,凡事要稳,保持理性思考,不能带情绪!
小心翼翼的来到教室把两位“苦主”叫到教室外边,询问她们事情的经过,听听她们的诉求。我心想:这孩子平时就是个惹事儿的,借着这个事儿正好让他长长记性,更何况他拒不道歉,令人生气。
没想到的是两位同学均表示没啥大不了的,衣服脏了虽然很可惜,但知道他不是故意的想着就算了,我一边在心里为两个孩子的宽容点赞,一边当然不能就此罢了,还有家长这一关呢肯定要有交代。于是就小声与他们商议,我们能不能借这件事帮助小G同学改改他的坏习惯。平时总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我这次决定小题大做一回。
又把小G从教室叫出来,进去时发现他正贴着墙角站着,貌似是在自己罚站,于是我开门见山,语气平和地说:“这件事你准备怎么处理,朱同学羽绒服500元买的,张同学羽绒服300元。”他此时头低的很低,面有悔意却仍倔强道:“我洗干净不就行了……”“洗不干净呢?我扎心的追问,“你好好想想吧,放学前给我答复。”没有指责,没有说教,我只是告诉他做错事很正常,但一定要自己去承担后果。
晚8:00,小G同学给我发来微信,是洗干净的羽绒服照片,他问我:“老师,我手洗的,您瞧瞧行不行,不行我再洗。”我回复他:“明儿拿来看看吧。”
第二天,课前,找到朱同学和张同学,查看羽绒服的清洁度,甭说,洗的还挺干净的,没想到哇,不赖!我在心里为他狂点赞。于是,把他叫到跟前,假装严肃问他:“你是不是还忘了一件事?”然后,就见他很上道的给同学道歉。彼此哈哈大笑泯恩仇,我拍拍他的肩膀,开玩笑道:“不错,以后媳妇跟着你要享福啦!”他脸红着跳开了。
我经常洗脑式的告诉我的学生:“对你严格要求的往往是真的爱你的人。”我认为严是对学生的高度负责精神和爱的核心,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师的威信“首先建立在责任心上”。严格是教师育人的责任,是爱的升华,“爱之深,责之切”,越是爱,要求也越严。好的教育教学也一定是严中有度、严中有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