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在日益浮躁的世界里创造真实价值的能力,认识到数代人中最富有成效和举足轻重的人物所认可的真理——深度的生活才是优质生活。
深度工作并非一种无用的传统技能,而是任何想要在竞争激烈的全球化信息经济时代——无法跟随时代潮流发展的人将被这个时代生吞活剥——立足的人都应该掌握的核心技能。
深度工作(Deep Work):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
浮浅工作(Shallow Work):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任务,往往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且容易复制。在极度浮浅的状态下度过足够的时间,将永久性降低自己深度工作的能力。
深度工作技能的历史发展轨迹:
20世纪20年代:
塞汀朗吉思——天才之人之所以伟大,只因决心投入一切,全力于一点。
20世纪70年代:
学术界真正将其规范化,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有时被人们称作表现心理学。开始系统地探究哪些因素区分了专家(在很多不同的领域)和其他人。
20世纪90年代:
K.安德斯·艾利克森给出一个很有冲击力的概念——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
板块一:深度工作假设的真实性
深度工作假设(The Deep Work Hypothesis):
深度工作的能力日益稀少,而几乎同时,其在社会经济中的价值也日益提升。因此,能够培养这项技能,并将其内化为工作生活之核心的人,将会取得成功。
有价值:
我们生活在信息经济时代,依赖于迅速更新的复杂体系。想要在社会经济中保持价值,就必须掌握快速学习复杂技能的艺术。这项任务要求深度工作。如果你不培养这项能力,就很可能随着技术的更新而被淘汰。
数字网络革命的影响力是双向的。如果你能创造出有用的东西,它的受众(比如雇主或用户)就可能是无限的,从而极大提升你所获的奖励。另一方面,如果产出的东西中规中矩,你就会陷入困难,因为你的受众很容易在网上找到更好的替代品。想要成功,你就必须产出自己能力范围内最好的产品,而这项任务需要深度。
在新经济形势下,有三种人将获得特别的优势:
(1)可以利用智能机器把工作做得漂亮并具有创造性的“高级技术工人”
那些有神奇工作能力,能够使用愈发复杂的机器创造出有价值成果的人将会成功。关键问题在于,你是否擅长使用智能机器?
(2)在所处行业中最优秀的“超级明星”
一旦人才市场可以全球共享,那么在市场顶端的人将会取得成功,而余下的人则会遭遇困境。才能并非一种商品,你不可以通过大批购买,然后累积起来达到一定的水准,只有成为最优秀的才会有额外奖励。即使最优秀的才能相比技能阶梯下一级的才能仅有稍许优势,超级明星仍然会赢得大块市场。
(3)那些拥有资本的“所有者”
有资本可以投入新科技、促成大重组的人。
如何在新经济形势下成为赢家?应该具备两种核心能力:
迅速掌握复杂工具的能力
迅速掌握复杂事物的能力并不仅仅是能熟练运用智能机器所必需的;基本上也是想要成为任何领域的超级明星的关键因素,即便是与科技关联性很小的领域。如果你无法学习,就无法成功。
在工作质量和速度方面都达到精英层次的能力
如果你想成为领域中的翘楚,掌握相关技能是必需的,但并不够。之后你必须将潜能转化成人们珍视的实在成果。如果你不产出,就不会成功,不管你的技艺多么纯熟,天资多么聪颖。
如何才能培养出这两个核心能力?
两种核心能力依赖于你进行深度工作的能力。如果你没有掌握这项基本能力,想要学习艰涩的知识或达到精英水平就会很挣扎。
想要迅速掌握困难的事物,你必须高度专注,不能有任何干扰。
要达到个人巅峰的产出效率,你需要长时间、无干扰地高度专注于单一任务。换一种说法,使你的表现最优化的做法是深度工作。
生产力公式:高质量工作产出=时间×专注度
少见的:
很多潮流都比深度工作更为盛行,这本来已经够糟糕了,雪上加霜的是,这些潮流中有很多会大幅降低个人深度工作的能力。比如,开放式办公室或许能够提供更多的协作机会,但是这要付出“精力严重分散”的代价。
难以衡量深度工作相关的度量。此类度量属于不透明区,难以轻松衡量。将这个区域称作度量黑洞。
最小阻力原则(The Principle of Least Resistance):在工作环境下,若各种行为对于底线的影响没有得到明确的反馈意见,我们倾向于采用当下最简单易行的行为。在这种原则支配下的工作文化,免去了我们短期内对保持专注和做计划的忧虑,却牺牲了长期的满足感和真实价值的产出。这样一来,最小阻力原则就驱使我们在深度工作愈发受到青睐的经济形势下流于浮浅工作。
“联结文化”使生活更简单的原因:
工作场所中普通存在的干扰行为,必须为占主导地位的“联结文化”留个位置,这种文化期望人们能够迅速阅读和回复电子邮件。
如果在你所处的工作环境下,提出问题能够立刻得到答案,需要某一特定信息能够立刻得到,那么你的生活就会变得更简单,至少在当时是这样的。
“联结文化”创造出一种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利用收件箱管理一天的工作是可以被接受的——欣然回复最新的信件,其他的则堆积在那里,同时还感觉自己的效率令人满意。
忙碌代表生产能力(Busyness as Proxy for Productivity):在工作中,对于生产能力和价值没有明确的指标时,很多知识工作者都会采用工业时代关于生产能力的指标,以可视的方式完成很多事情。然而,从客观角度来看,这种理念已经过时了。知识工作并非生产线,从信息中提取价值的行为往往并不忙碌,也并非靠忙碌支撑。
在技术垄断的时代,深度工作有很大的劣势,因为它所创建的品质、匠心和通达等价值都是传统的,与技术垄断无关的。更糟糕的是支持深度工作往往要抵制新的高科技。在我们的文化中已经形成了一种信念,认为与“网络”相关的行为都是好的,任何与网络相关的事物都被默认为是具有创新性和必需的,不论其对我们创造有价值事物之能力有何影响。
有意义的:
神经学角度:
我们的大脑是依据我们关注的事物来构建世界观的。你的世界是你所关注事物的产物。当你在深度努力状态下投入大量时间之时,你的大脑就会认为你的世界是具有丰富意义和重要性的。这种全神贯注的状态占据了你的感官器官,使你避免了很多充斥在我们生活中难以回避的、细小不快的事情。
心理学角度:
一个人的身体或头脑在自觉努力完成某项艰难且有价值的工作过程中达到极限时,往往是最优体验发生的时候。契克森米哈赖将这种心理状态称作“心流”。
深度工作是一种非常适合产生心流状态的活动,其带来的心流经历可以为你带来深度满足感,这是一条经过验证的道路。
哲学角度:
不论你是作家、营销人员、咨询师还是律师,你的工作就是一门手艺,如果你能精心打磨自己的本领,心怀敬意、谨慎应用,你就可以像熟练的轮匠一样在日常职业生活中创造出意义。
我们对“追随你的激情”这一建议的执着是受一种(存在缺陷的)想法激励,这种想法认为对职业满足感来说,最重要的是你所选择的工作。用这种方式思考,就很难找到让你产生满足感的工作。你不需要一种稀缺的工作,你需要的是用世间少有的方式完成工作。而培养手艺需要完成深度任务,因此需要致力于深度工作。
板块一小结:
板块二:如何深度工作
准则一:工作要深入的六大策略
培养深度工作的习惯,关键在于越过良好的意图,在工作生活中加入一些特别设计的惯例和固定程序,使得进入并保持高度专注状态消耗的意志力最小化,最大限度地实现日常安排中的持续深度工作。
策略一:选定你的深度哲学
禁欲主义哲学:
通过摒弃或最小化浮浅职责,从而实现深度工作的最大化。禁欲主义哲学的实践者往往有明确且价值极高的职业目标追求,而且他们在职业上取得的大部分成就都是由于工作表现特别突出。这个群体对世界的贡献是实在的、清晰的、可以个体化的。这种哲学或许会成为决定性因素,决定你完成的是一个庸庸碌碌还是能为后人所铭记的职业生涯。
双峰哲学:
这种哲学要求你将个人时间分成两块,将某一段明确的时间用于深度追求,余下的时间做其他所有事情。在深度时间里,双峰工作者会像禁欲主义者一般工作——追求高强度、无干扰的专注。在浮浅时间里,专注并非首要目标。
双峰哲学认为深度工作可以得到极端的产出,但只有主体在这项工作中投入足够的时间,实现认知强度的最大化(真正的突破会在这种状态下出现)方可实现。这也是在这种哲学下深度工作的单位时间至少是一整天的原因。双峰哲学特别适用于那些如果不在非深度追求中有实质投入便无法取得成功的人。
实施这种哲学的最大障碍在于即使最短时间的深度工作也需要一定的灵活性,很多人在当下的职位上也会担忧难有这样的灵活度。
节奏哲学:
这种哲学认为轻松启动深度工作的最好方法就是将其转化成一种简单的常规习惯。换言之,其目标是创造一种工作节奏,让你不需要你投入精力便可以决定是否需要以及何时需要进入深度状态。
“链条法”与设定启动时间,换言之就是,视觉工具提醒工作进展,以及剔除诸如每天何时工作等最简单的日程安排决定,降低进入深度状态的门槛。
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更符合人类的真实天性。节奏日程安排者通过雷打不动的惯例支持深度工作,确保能够定期完成一定的工作。
新闻记者哲学:
将在日程安排中随时可插入深度工作的方法称作记者哲学。这种方法并不适用于深度工作的新手。使头脑迅速从浮浅转入深度模式的能力并非自然得来。未经练习,这种转换可能会严重削弱你有限的意志力储备。这种习惯同时还需要你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坚信自己所做之事是重要的而且将会成功。这种坚定的信念往往建立在已取得的职业成就基础之上。
策略二:习惯化
习惯使过渡到深度工作状态的阻力压缩到最小,能够更轻松地进入深度状态并保持更长的时间。
所有高效习惯都应注意的普遍问题:
你将在何处工作,工作时间多长。指定一个深度工作的场所,设定一个具体的时间框架。
工作开始之后你将如何继续工作。习惯需要规则和程序,确保你的努力具有结构性。如设定产出数量等。
你如何支持自己的工作。习惯要确保大脑能够得到必要的支持,以便保持大脑在高深度水平下运转。这种支持也需要系统化,这样你才不会浪费心理能量去理清某个时刻需要做什么。如咖啡,食物,轻度活动等。
策略三:要有大手笔
对周围惯常环境做出巨大改变,辅以可观的精力或金钱投入,都只为支持一项深度工作任务,由此你也提升了这项任务的外现重要性。这种重要性的提升,降低了你的大脑继续拖延的本能,并注入了激励和能量。
举例:
J.K.罗琳为完成哈利·波特系列最后一部《死亡圣器》,住进爱丁堡市中心的五星巴尔默勒尔酒店(Balmoral Hotel)套房,巴尔默勒尔酒店是苏格兰最奢华的酒店之一。
其中主导的力量是严肃认真致力于手头任务的心理,推动深度目标占据心理优先的地位,有助于你解锁必要的心理资源。有时想要做到深入,必须先要做大。
策略四:不要独自工作
在深度工作时,恰当的时机可以采用协作的方式,因为这样可以推动你的成果提升到一个新档次。与此同时,也不要过分追求交流和积极的偶遇,以免破坏了专注的状态,因为我们最终还是靠专注从包围在我们周围的各种想法的漩涡中提取有用之物。
更好地将深度融入职业生活的两大指导方针:
中枢辐射型模型(时常来到中枢区域与他人交流想法,同时也保留独立的辐射区域,可以在其中完成深度工作,处理偶遇的想法。)是很关键的模板,将对意外发现的追求与深度思考和夯实灵感的努力分开。你应该尝试分别优化每一项努力,而不是将二者混为一谈,搅乱在一起,以至两方面的目标都受到阻碍。
即使退回到辐射区域做深度思考,在适合使用白板效应的时候,也要充分使用。解决某些类型问题的时候,利用共享的白板与他人合作与独自工作相比,可以将你推入到更深入的状态。有另外一方等待你下一步的洞见——可以是真正在房间里的人,也可以是在虚拟空间与你合作——可以抑制躲避深度工作的天然本能。
策略五:像经商一样执行
运用《高效能人士的执行 4 原则》应对深度工作习惯培养中的特定问题。
原则 1:关注点放到极端重要的事情上
执行需要专注于少量“极端重要的目标”。这样简化选择,有助于组织和集中足够的精力来达成实在的成果。
原则 2:抓住引领性指标
你需要衡量自己的成功程度。有两种衡量指标:滞后性指标和引领性指标。滞后性指标用于描述你最终尝试改善的方面。滞后性指标的问题在于它们出现得太晚,来不及改变你的行为。引领性指标则“衡量了实现滞后性指标的新行为”。如免费试吃样品。引领性指标引导你将注意力转移到提升你在短期内可以直接控制的行为上,并会对你的长期目标带来积极的影响。
对于专注于深度工作的个人而言,确定相应的引领性指标非常容易:专注于极度重要目标上的深度工作状态时间。
原则 3:准备一个醒目的计分板
驱使自己专注于引领性指标,还可以强化动机,一旦注意到在引领性指标上的成功,就会很投入地保持这种状态。
原则 4:定期问责
每周回顾计分板,庆贺表现好的一周,理清是什么导致了表现糟糕的一周,而且最重要的是找出能够确保未来几天得到好分数的方法。不断调整日程计划,以满足引领性指标的要求,大幅增加深度工作时间。
策略六:图安逸
本项策略认为,每天在职业问题之外时常享受一些自由时光,这样才能使你得到——虽然听来有些矛盾——完成(深度)工作所需的闲散安逸。
工作日结束的时候,在第二天早晨到来之前,屏蔽掉对工作问题的担忧——晚饭后不要查电子邮件,不要回顾白天的对话,也不要筹划如何处理即将到来的挑战;彻底屏蔽与工作相关的思考。如果需要更多的时间完成工作,就加一下班,但是一旦屏蔽工作之后,大脑就必须放松。
为什么屏蔽工作对于提升产出有价值成果的能力是有利的:
原因 1:安逸时光有助于提升洞察力
给有意识的头脑休息的时间可以激活无意识头脑,从而理清最复杂的职业挑战。因此,屏蔽工作的习惯并不一定会降低你高效工作的时间,反而会使你开展的工作类型多样化。
原因 2:安逸时光有利于补充深度工作所需的能量
自主性引导注意力的能力可以得到复原,只要你能停下相应的活动一段时间。只有彻底放下,直到第二天开始之前不再工作,才能说服你的大脑充分放松,开始补充能量,为接下来的一天做好准备。晚间挤出一点时间工作可能会降低你第二天的工作效率,以致最后完成的工作比屏蔽工作还要少。
准则二:拥抱无聊
如果你生活中潜在的每一刻无聊时光都是用浏览智能手机来打发,那么你的大脑就可能已经被重新编排,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所说的“心智残疾”。这时你的大脑已经不能够胜任深度工作,即使你也会经常安排时间来训练专注的能力。如果你不同时减少对分心事物的依赖,增强专注度的努力可能就会白费。如果在自己其余的时间里有一点无聊,你就打发时间,那么你将很难实现最大程度的专注。
策略一:计划网络时段
预先计划好你使用网络的时间,然后在这些时间之外完全避免使用网络。这个策略背后的理念是:使用令人分心的网络工具这件事本身,并不能减损你大脑专注的能力。实际上减损这种能力的行为是,稍有无聊或遭遇一点点认知上的挑战,就从低刺激、高价值的活动转向高刺激、低价值的活动,这使得你的大脑不能容忍没有新奇性的东西。这种经常性的转换可以理解为削弱组织各个部门集中注意力的心理力量。通过分割网络使用(这也就相当于分割了分心),减少了自己向分心屈服的次数,这样就增强了自己控制注意力的力量。
如果想凭借深度工作成功,你就必须重新编排自己的大脑,使它可以从容地抵挡令人分心的刺激。这并不意味着你需要清除令人分心的活动,而仅仅需要清除这些活动劫持你注意力的可能就足够了。
策略二:“罗斯福冲锋”
深度工作需要专注的强度远远超出了大部分知识工作者的舒适区。罗斯福冲锋配以截止期限,为大脑控制注意力的部分提供了反复的训练,可以系统性地提升你平时的成就水平。这些冲锋不与分心兼容(在分心的情况下,你是不可能赶在截止期限前完成任务的)。因此,每一次的冲锋都是一个抵抗新奇刺激的过程:你心底里感到无聊,并且真的想寻求更多的新奇刺激,但是你得抵抗。你抵抗这种冲动的实践越多,你的抵抗力就越强。
策略三:有成果的冥想
在身体劳作而心智空闲的时候(比如走路、慢跑、开车、淋浴),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件定义明确的专业难题上。如同佛教的打坐,你的注意力可能会涣散或停滞,但你必须不断的把它重新集中到当前的问题上。
面对一个难题时,你的大脑会尽可能地避免浪费过多能量。这是人类演化的结果。其节省能量的一种方法就是避免深度思考难题,而是围着这个难题的已知部分不断地打转。你必须警惕原地打转,因为它可以迅速破坏整个有成果的冥想。当你发现类似的迹象之后,要提醒自己可能在原地打转,然后把自己的注意力推向下一步。
策略四:记忆力训练
记忆力训练带来了意外的收获:个人专注能力的提升。这个能力的提升可以很好地应用到任何需要深度工作的任务上。
如记住一副牌,把 52 张牌中的每一张与一个难忘的人或东西相对应,试着为每一张牌安排一个有逻辑联想的形象。这个过程需要不断反复地把注意力集中于一个明确的目标。就像重量可以锻炼肌肉,这个练习可以增强专注的能力。
准则三:远离社交媒体
我们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这些工具把我们的时间碎片化,削弱了我们集中注意力的能力。一个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你的工具对你越有吸引力,你就越难在重要的事情上集中注意力。因此,要掌握深度工作的艺术,你必须摆脱各种各样的诱惑,重新掌控自己的时间和注意力。
网络的使用存在着一个中庸状态。如果你对深度工作的习惯感兴趣,你必须努力争取达到这个中庸状态。
任何益处法和手艺人法:
选择网络工具的“任何益处法”:一旦发现使用一款网络工具有任何可能的益处,或者是不使用就可能错过某些事,你就觉得有足够理由使用这款网络工具。该方法的缺点就是忽视了伴随这款网络工具而来的各种弊端。这些网络工具具有致瘾性——从那些对实现职业和个人目标有更直接帮助的活动中(比如说深度工作)抢走时间和注意力。如果过度使用这些工具,你将陷入精疲力竭、注意力散乱的网络依赖状态。
工具选择的手艺人方法:明确在你的职业和个人生活中决定成功与幸福的核心因素。只有一种工具对这些因素的实际益处大于实际害处时才选择这种工具。
手艺人方法与任何益处方法恰好相对立。任何益处思维定式认为任何潜在的益处都可以成为使用此工具的借口,手艺人方法要求这些益处能够影响到核心因素,并且益处大于害处。
策略一:在网络使用习惯中采用关键少数法则
关键少数法则:在许多情境中,80% 的已知效果源自 20% 的可能原因。
所有的活动无论重要与否,都会消耗你相同的时间和注意力。致力于低影响力的活动,就等同于挪用了本可用在高影响力活动上的时间。这是一个零和博弈。因为投资于高影响力活动的时间将带来更多实质的回报,将越多的时间投入到低影响力活动,得到的整体益处就会越少。
明确个人职业和私人生活中主要的高层次目标。目标应该比较宏观,确保目标的实现不是取决于某一时间点的结果。
列出为实现每一个目标而需要的两到三个重要活动,这些活动应该足够明确,保证你能清楚地了解如何执行。
思考你当前正在使用的网络工具,对于每一种工具,用你之前确定的关键活动来审查,认真思考使用此工具对你平时顺利地参与该活动是有实质的积极影响、实质的消极影响还是无影响。
决策:只有你认为一种工具会带来实质的积极影响并且这些积极影响大于消极影响后,才继续使用这种工具。
策略二:戒掉社交媒体
将当前使用的社交媒体服务进行一个相当于打包派对式的处理。至于“打包”,只是在 30 天内不使用,包括从今以后新产生的流行网络服务。不要删掉这些服务,也不要注销账户,就只是停止使用,突然停止。经过 30 天这种自我强加的网络孤立,针对你当前戒掉的每一个服务,问自己以下两个问题:
如果我一直在用这种服务,过去 30 天会过得更好吗?
人们是否关心我有没有在用这种服务?
如果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是“否”,那么就永久戒掉这项服务。一旦努力尝试摆脱围绕着这些工具的市场营销信息,大多数人都可以通过这个事实确定一个本来很明显的道理:这些工具对你的生活来说没那么重要。
策略三:不要用网络来消遣
什么?你认为在那 16 个小时投入全部的精力会削弱工作 8 小时的价值?不是的。恰恰相反,它必定会增加工作 8 小时的价值。人们都要懂得一个重要的道理,人的智力系统可以进行长时间的高强度活动:它不像人的手脚一样会疲倦。除睡觉以外,它只需要变化,而不是停止。
如果在你全部的清醒时间,都能给自己的大脑找到有意义的事情去做,而不是放任自己在迷糊的状态下漫无目的地浏览几个小时网页,那么在一天结束时,你会觉得更加充实,第二天开始时更加轻松。
如果你想抵御娱乐网站对你时间和精力的诱惑,那么就给大脑找一些高质量的替代活动。这样不仅可以使我们避免分心,保持专注的能力。体验到何为生活,而不仅仅是生存。
准则四:摒弃浮浅
一定量的浮浅工作在大多数知识工作中是必要的。我们应该明白该准则的目标是减少浮浅工作在我们日程中的分量,而不是将其消除。用怀疑的眼光对待浮浅工作,因为其害处经常被低估,而作用却经常被高估。
策略一:一天的每一分钟都要做好计划
我们一天中的大多数时间是在浑浑噩噩中度过的,对于应该如何安排时间并没有考虑太多。这是一个问题。如果不果敢地调整深度工作与浮浅工作的关系,不在行动前暂停一下问问自己“现在去做什么是最有意义的”,你将很难避免被烦琐杂事占满日程。
策略二:定量分析每一项活动的深度
一个明确而且稳定的计量表,以衡量一项给定任务的深浅度。一旦明确了活动的深浅度计量表,你就把时间倾注于深度工作。
先问自己一个简单(但是很有启发性的)问题来评估这些任务:
要让一个刚毕业还没有在该领域接受特别训练的大学生完成这项工作需要多久(几个月)?
答:如需要花很多个月来完成一项工作,那么说明此项工作需要大量过硬的专业技能,需要大量专业技能的极有可能是深度工作;如能够很快上手的工作,则为浮浅工作。
策略三:5 点半之前结束工作
固定日程生产力:
固定一个坚定的目标,在某个固定时间后不再工作,然后在工作中寻找提高产出的策略以达成目标。
采用固定日程的方法,在做选择的时候有所侧重。严格缩减浮浅工作,保持深度,在解放了时间的同时,保证我们创造的新价值也不会减少。减少浮浅工作为实现深度工作节省了更多的精力,使我们的产出比采用密集日程安排时更高。
时间有限,因而会更谨慎地思考个人的组织习惯,这也使得我们产出的价值能够高于采用长时间但混乱的日程安排的人。
策略四:变得不容易联系到
少发邮件,同时忽略那些难以处理的邮件。
板块二小结:
深度的生活并不是适合所有人。你需要为此付出艰苦的努力,从根本上改变你的习惯。如果愿意跨过舒适区和恐惧,将自己的头脑发挥到极致,创造出有价值的东西,会发现,深度能造就富有效率和意义的生活。
我将活出专注的人生,因为这是最好的选择。
另:
随着信息经济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成为知识工作者,深度工作就成为核心货币,虽然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个现实。
虽然有这么多的成就,但我在工作日很少会工作到下午五六点。我之所以能将工作压缩到如此短的时间内,是因为我投入了巨大的精力,竭力精简生活中浮浅的内容,同时确保充分利用由此节省的时间。我每天的工作都围绕着精心挑选的深度工作展开,确实无法避免的浮浅活动则拆分成小块,在日程的间隙完成。每天三四个小时,每周五天没有任何打扰、精心安排的专注工作,带来了很多极有价值的产出。
深度工作并非是我们的经济中唯一有价值的技能,不培养这种能力也有可能做得很好,但是不需要深度工作的职业会越来越少。除非你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在你所属的职业领域分散精力是重要的。
‘游手好闲是万恶之源’……当你失去关注点时,头脑不会想着生活中的好事,而会纠缠于生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从神经学角度来看,靠浮浅事务度过的一天很可能会是枯燥、令人沮丧的一天,即使抓住你注意力的浮浅事务看似无害甚至有趣。
李小龙曾说过:“不要思考。去感受。就好像手指指向月亮,不要只顾着盯住手指,否则你将错过神圣的光耀。”
你的意志力是有限的,它在使用的过程中会被不断消耗。
找到自己的习惯需要实验尝试,因此要乐于去做。我向你保证,这样的努力是值得的:一旦你培养出正确的习惯,影响将极为深远。深度工作是一件大事,不应草率了事。在深度工作周围包裹复杂的(或许在外人看来很奇怪)习惯恰是对这种现实的接纳——要设定结构性,做出承诺,使大脑能够进入专注状态,这样你才能开始创造真正有意义的事情。
如果你想要赢得注意力的战争,不要对那些从信息大杂烩中找到的琐碎分心之事说‘不’;而是要对那些激发出你无尽渴望的事情说‘是’,让这些能激发无尽渴望的事情挤掉所有其他的事情。
高度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是一种需要训练的技能。把不被打扰的集中注意力当成是一种类似于使用牙线的习惯——你知道如何去做,也知道它对你有益,但是因为缺少动力,你经常会忽视它。这种定式思维十分流行。它暗示:只要你获得足够的动力,就可以瞬间转变自己散乱的工作生活,变得专注起来。然而,这种想法忽视了做到专注的难度,忽视了增强“心智力量”需要一定时间的练习。
培养允许坏的小事发生的习惯。否则,你将永远发现不了改变命运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