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同一件事情,你会不会也有两种态度?心里明明想着要这样做,但是实际行动了,又觉得这样不对,开始闹情绪……
人就是这样一个矛盾综合体!
我也是。特别是最近月子期间,更加容易自相矛盾,给自己添堵。
一胎的时候,我是纯粹的母乳喂养支持者,容不得孩子碰一点点奶粉,觉得给孩子喝奶粉,就是妈妈的失职,就是不负责任,也是对自己母乳量的不自信。所以孩子戒奶前,一直到他十个月大,一口奶粉都没有喝过。虽然孩子相比奶粉喂养的宝宝小一点,但是很健康,母乳期间一次都没有生过病,没上过医院。
现在二胎,发现自己没有之前那么坚持原则。母乳过程中,涨奶、乳头痛、频繁喂奶、腰酸、体热……等等,让我心力交瘁。
而且住院期间,护士也给宝宝喝了些奶粉,对宝宝哭闹有奇效,一喝奶粉立刻安静睡觉了。
加上对大宝的心理愧疚(生二胎后,几乎没有精力去关心大宝)。
我开始动摇。只要实在是太痛或者在频繁亲喂还是哭闹的时候就赶紧让家人给孩子喂奶粉。
这样确实把一部分的养育压力转移出去,自己有了一些休息时间。
但是,我的心理也开始发生了变化。喝奶粉?那不是证明自己确实不够母乳吗?自己不够奶来喂自己的孩子,没有做到好妈妈的职责!家人在没经过我同意(或者其实我表面同意其实心里还是不认可的)的情况下直接喂奶粉,那他们心里不是也觉得我不够奶水喂娃?我没有做好自己母亲的责任?这是在变相责备我!
这样很容易产生不必要的情绪,甚至引起争执。
我要进行元认知的思考。
这样的想法对吗?显然是不正确的,大家都是为了更好的养育孩子,分担母亲的任务,根本没有你认为的那种想法,只是庸人自扰。
除了这种思考方式,还有其他的思考方式吗?肯定是有的。第一,问了一个养育同样月龄的宝宝的同事,她也遇到一样的问题,宝宝喝母乳总是睡着,睡没半个小时又起来喝奶,吃不饱睡不好,然后她改变喂奶方式,吸奶器把母乳吸出来瓶喂,就可以直观的看到宝宝喝了多少,这样宝宝一次喝饱再睡觉,就解决了“总是喝不饱,母乳不够”的猜想。第二,现在医院都非常的先进,开设了互联网医院,简单的问题可以直接网上咨询,把问题跟医院聊聊,增强母亲的信心,保持良好情绪,母乳喂养自然不是问题。
哪种方式比较好?对比自己一个人瞎想,自己给自己添堵的思考方式,同事的做法以及向互联网医生咨询的方式更加有建设性,为什么不尝试一下呢。或者还有其他解决办法更适合自己的,都可以尝试。只要不闷在心里,着眼于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自责、酝酿坏情绪,就是一个好的思考方式。
这样一分析,事情就明朗了。
任何所谓的矛盾体,都只是没有想清楚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