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写感知教材内容,感知了高中必修一的一些篇目,在感知的过程中,不同的篇目体验不一样。有的篇目以前当学生的时候学过,感知起来很容易,只是要以新的身份去重新审视。而有的篇目,是第一次看到,这时候就要多费点心,这类的篇目,最开始是读了几遍原文,首先自己有个印象,然后再结合资料去理解。
感知教材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意识到自己知识量、阅读量的匮乏。既然我是以老师的身份去看的,那么我想,老师至少要比学生在理解上能力要高一些,不然也没有资格当学生的老师。
语文这一学科是没有止境的,永远都需要不断的学习和进步,别的不说,至少应该读过很多名著,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比如说学生在课堂中会学到李白、杜甫的诗词,那么作为老师,在备课时固然因为课堂时间有限需要对课堂内容进行甄选,对于诗人作品、身世、情感、性格只能选取一部分来备课,最后呈现到课堂上的只有一小部分知识,但是作为老师,不能只有这些知识储量。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至少要有一大桶水的储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