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人、那城、那事
2022-09-05
今日头条给我发了一条让我谈读唐朝诗人也是我的老乡的张继先生写的《枫桥夜泊》的感受。这我还真有点说的,一是诗人是我的学习榜样兼老乡,再一个是姑苏城我是多次游历,差不多每次去都是宿东吴大学旧址(今苏州大学本部),每次去都要去寒山寺坐一会,再看看大运河上过往的船只。
张继先辈祖上是湖北襄阳,他出生在陕西凤翔府,那是我的家乡解放前的行政住所,他38岁考上进士,活了64岁,40岁时,唐有安史之乱,越明年,他避难于南方姑苏城,在秋天的乡愁中于船上写下了《枫桥夜泊》。他47岁时做官,挚友是进士皇甫冉先生。
张继的《枫桥夜泊》是一首好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肃杀的秋景在船上的微光、乌啼、钟声下更加让避难游子的心境悲怆。好在霜的白冷和枫叶的红稀释了诗人的愁。
我大概能猜出,先生当晚是失眠的,也许他在船上已坐了大半夜甚或一夜,安史之乱的一幕幕民生场景仿佛就在眼前浮过,让我怎么也不能成眠。那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本来已经织成一幅意韵浓郁的审美画卷。加上寺与钟声后,又多了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
如果从西洋人讲究的诗歌四要素:天地神人的视野看是完美的,从中华文化诗意三要素天地人来看更是天衣无缝啦!
这首诗诗抓住一个“愁”字展开。他愁什么?就是我们要知道的关键所在。是他的仕途得失、宦海沉浮?还是父母或子女有恙?拟或亲朋离散?乡党没说,吾侪而知。
从心理学上看,人在逆境中最不愿意看到的是景物伤怀。此时,他在避难中,从工作业绩角度看,他已经难以兑现他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了。从他个人饮食习惯看,他自己都朝不保夕,更遑论家乡那可口却没有辣子的臊子面了。如果这两个原因都不是,那也许他愁的是他家里有怨妇,不对啊,他的夫人也是诗人啦,总不会为张继洗碗时多用了一点水就抱怨吧?!
反正是乌啼、钟声再加上冷霜,你愁而无眠正说明你是一个有审美感且有大情怀的人不知道唐时苏州是否也有枫镇大肉面,有的话,上岸咥一碗先缓解一下乡愁?!这已经足矣!
我是愿意有闲暇时邀一挚友再去苏州的,万一我也害怕听到乌啼和钟声,看到冷霜了,我可以和挚友拜乌鸦,亲自敲响寒山寺的钟,就像我以往敲响它一样!然后再在枫镇同得兴饭馆再吃一碗枫镇大肉面那就功德圆满的不像啥了!
张继给他的挚友皇甫冉的一首诗写的也很有情谊的,这首诗是:奉寄皇甫补缺
京口情人别久,杨州估客来疏,潮至浔阳回去,相思无处通书。君不见张继先生诗里提到的地方都和江有关,江苏的镇江、扬州还是江西的九江。有上善若水境界的人潜意识里是离不开水的。顺便说一句,古代中华文化里,情人是指情趣高雅的朋友,和今天的用意差异很大。
版权所有 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