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所言“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古人是礼轻情意重的,不论是圭璋,还是野鸡(雉),只不过是一种礼仪的载体,迎来送往的目的是为了体现彼此尊重。
以前我奶奶总说,锅换锅,碗换碗。
她说,邻里之间要互相换东西。
奶奶总喜欢跟邻居去换东西,比如,今天她拿称了几斤藕粉,要分几份出去,给她的老姐妹;明天家里有一点水果,也要分几分出去。
大众根据自己在日常生活的体验,也会承认“礼尚往来”的合理性。比如逢年过节,亲友之间互访互赠礼物,就属于礼尚往来,此乃人之常情。中国是熟人社会、人情社会,特别讲究这一套。否则似乎就难以进社交圈,被人认为不懂礼数而受到物议乃至疏远。现在可能连小学生甚至幼儿园里的小朋友也多少懂得这方面的人情世故,这多半是家长教的,小半也是在日常的历练中悟出来的。
礼尚往来说白了,就是甲方访乙方或赠送礼物,乙方理应回访或回赠,而且在物品的价值上需大致相当。当然,这主要限于平辈之间。有一句成语叫“投桃报李”就是这个意思,源自《诗经》。《诗经·大雅·抑》:“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在物物交换的时代,桃李的交换价值是差不多的。但有时也不能一概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