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文章约1900字,阅读需要5分钟,耐心看完,收获满满。
春秋时期,鲁定公邀请孔子到宫中讲学。季府的总管阳虎特地去看望孔子,孔子却借故不见。阳虎知道孔子最讲究礼尚往来,于是有一次他便特地给孔子留下一只烤乳猪。果不其然得到孔子的回访。
学习这个典故的时候,孩子问我:“为什么一只烤乳猪就能让孔子去见自己不想见的人?”
对呀,孔子可以退回去啊,可以扔了不要啊,为什么非得自己跑一趟还礼嘛?
事情没那么简单!这其中隐藏着“礼尚往来”的终极奥义。
从古至今,我们都把“礼尚往来”着用于人际关系。当今社会,像阳虎一样送礼的人数不胜数,同样他们都得到了回报。
人际关系就是社会关系,凡是关系学,其中一定是心理学的巧妙运用。
我们都有这种心理:不想欠人钱、欠人情。如果欠下这些账,心里总觉得不舒服,在与当事人打交道的时候,总觉得低人一等。
所以,我们会想尽办法去还这些账,一旦还清,就觉得腰板挺直了,扬眉吐气了。
典故中的孔子得到了烤乳猪,不管他想要不想要,喜欢不喜欢,阳虎的这份“情”反正是送到了。所以他得还,不然心里的坎过不去。
01.强行送礼难逃避
日常生活中,这种“强行送礼”实在太多见了。
有次我和朋友在成都宽窄巷子的路边休息,一个僧人打扮的汉子递过来一张卡片,上面有观音佛祖像和祝福语,说是要送给有缘人。
我本能地拒绝陌生人的东西,即便他看似一个慈善之人。但这汉子坚持要送,最后硬是把卡片塞到我的手中。
汉子见我收下了卡片,拿出胸口的一张收款二维码说:“佛祖保佑,施主可不可以给我们寺庙捐点善款?”
我本能地要把卡片还给他,他就是不接,说是送出去的东西不能拿回,捐款和送卡是两回事。
我知道自己上当了,正要掏出手机还清这笔账,身后一个大姐喊到:“小伙子,这是骗子!东西给他,不要给钱!”
当众知道是骗子还给钱,我不是傻吗?我二话不说,把卡片硬塞回去,给大姐道了个谢,就赶紧离开了。
强行送礼、请客,总带额外的或不可告人的目的。很多人没我这样幸运,有大姐在旁边提醒。明知上当,明知不可为,却还是由别人牵着走。
所以,做一名清正廉明的当权者很难,难在自己、难在家人、难在亲朋好友,难在百密总有一疏。
02.送礼不会没目的
不要指望收受过别人礼的人,能公平公正地对待那些没送礼的人。同等条件下,一定会偏心。
假如有两个乞丐需要你帮助,其中一个在某天与你有过一面之缘并对你笑了笑,而另一个完全陌生。你会帮助谁?
肯定会选对你笑过的乞丐吧。给人笑脸也是表达善意的“礼物”,你看到了、感受到了,就承了一份情。虽然你并不在意,但潜意识已经认可了。
有很多像我这样的人,不想通过“礼尚往来”来攀关系、搞关系,不屑与那些走关系的人为伍。
事实上,我们是眼红。放不下面子,怕拒绝,怕麻烦,怕被人知道,才是我们不愿“走关系”的根本原因。
这世上根本就不存在没有目的的送礼,即便送礼的人认为不带目的,只是混个脸熟、多走动多亲近,但收礼的人不会这样认为。
所以,如何送和如何还,是“礼尚往来”的两个重点。送礼的人心里总有期待,要怎么送才能到心坎上;还礼的人心里总有考究,要怎么还才算合适。
一般情况下,“还礼”都比“送礼”重,至少是等价。朋友结婚你送500,你结婚她送400,这朋友就得罪了你,别说“礼尚往来”,老死不相往来都可能。
从投资上来说,礼只要送出去,就不会亏。不但能亲密关系,在某个时候还能得到更高价值的回礼。
03.有礼走遍天下
“礼让”出自《论语》,也与孔子有关,孔子认为,“让”是“礼”的具体表现。我们现在接触“礼让”二字最多的场景应该是斑马线附近,“礼让行人”的醒目提醒,大家都让一步,安全就多一分。
来而不往非礼也,“礼尚往来”包含了人际关系的进退之道。别人送你东西了,你得还礼回去;别人退让一步,你也得放慢一拍。
最实用的场景莫过于砍价和谈判了,先各退一步,不行就各自再退一步,直到达成共识。
生活中“退一步海阔天空”,也是“礼让”智慧。两口子吵架,退一步道个歉就没事了;领导批评你,别杠,退一步说批评得对就没事了,等等。
当然,我们也会经常遇到“无礼”之人,对待这样的人,我们也应该“礼数周全”。如果我们退一步,他却进一丈,那我们应该进十丈还一份大礼,而不是再退。这样,我们才算不“失礼”。
有“礼”走遍天下。作为中国人,我们从小在“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等思想下熏陶,并以此作为处人、处事的原则。
我们人人都知道“礼尚往来”,但又身在其中,不知其味。它既是我们的礼仪传统,又是人际关系学,更是我们的生存法则。
这个世界总会给那些有“礼”之人,更多的机会。你是否愿意给有用的文章点个赞,或者是分享给有需要的人,让作者或朋友欠你一份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