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作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小说,让我们看到了古代人们如何处理人情世故,又是怎么通过执行“礼节”来维持或增进亲友之间关系的。书里面的贾家号称诗书礼仪的大家族,自然在礼节上具有可参照的价值。
但,这种“礼”的应用,随着时代的前进,也出现了很多变化,我们的生活中,留有它们的影子,也剔除了一些不适合的东西。这就是文化传承过程中必然的经历,既有传承,又有发展和变化。那么,我们就从《红楼梦》中贾府与亲友之间的往来态度,分析一下“礼尚往来”的古今变化。
01礼节来往,本是情感传递
看了红楼梦,我们才看到一个个礼尚往来的大场面和小场面。其中最常见的就是过生日了。
贾家给宝钗过生日,宝钗还席;湘云宴请大观园众人,贾母还席;众人给宝玉过生日,宝玉还席;众人请平儿吃生日酒,平儿还席。
贾府众人还礼的时间差不会很长,通常没两天就已经还席,从而完成一次礼节往来。待到另一个人生日,再进行下一次礼节往来,如此往复。
红白喜事、年节大礼等方面,贾家也是如此。比如甄家送给贾家节礼,贾家趁着甄家南下的船也把送他们的节礼顺路送去。一来一往,一往一来,如此才是礼节的往来。正如《礼记》所言: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这样的礼节来往,并非是为了交换物品和钱财,更多的饱含着一种感情,相互结交、彼此守望的情意。
不仅熟人、老亲之间如此,就是之前不认识或不亲密的人之间也是如此。
比如贾宝玉和蒋玉菡初次见面,两人相互交换见面礼,就好像这是一种相互认识了的意识,也意味着一种比旁人更加亲密的关系。再比如刘姥姥到贾府走亲戚,虽是最初的目的是打秋风,之后也因为常走动,把彼此生疏的干亲关系上升到更进一步的情感上来。
所以说刨去礼物往来、随份子等表面形式,其内涵是感情的交流和情感的递进。正因为有情感因素在里面,所以人们才更加注重礼节上的有来有往。
02 礼尚往来,也关乎利益
“礼尚往来”本身就事关情感和利益,让人舒服的同时,也难免有让人不适的时候。
比如贾母听说要在清虚观打醮,就带着一大家子人都去观里看戏。本来只是图清静地玩乐,没想到听见贾家打醮的世交都马上送了礼来。贾母也感叹自己竟没想到这“礼”上头,只好连忙预备回礼,随后也没了听戏的兴致。
这种现象也是从“礼尚往来”中衍生出来的一种现象,我们可以称之为“捧虚场”。有些事情的捧场能够得到人的好感,有些捧场就难免给人造成负担。
此时贾府的回礼,也就成为了一种仅仅是估计颜面的东西,而非己愿。
被迫的收到礼物,又被动地还礼,这种现象类似于现下总提到的一个词“道德绑架”。就是孔子也遇到过这类“绑架”。
春秋时期,孔子在家收弟子开坛讲学,引起了鲁定公的重视,经常到宫中讲学。季府的总管阳虎特地去看望孔子,孔子借故不见他。一次特地给孔子留下一只烤乳猪,知道孔子最讲究礼尚往来的,终于得到孔子的回访。
礼尚往来的另一样衍生品就是“等价礼品”了。
比如刘姥姥初次见凤姐时,就说过她家走亲戚走不起,没得叫人打嘴。
这样希望双方付出对等,却又无法支付的心态,在电视剧《甄嬛传》里就有充分体现。剧中的安陵容,她因为得到甄嬛送的许多好东西,就总想着要送她些什么,可是她没有能拿出手的。她拥有的唯一好东西,就是刚入宫时每位新人各得一匹的段子了,于是就用它做了一个暖炉套子送甄嬛。
这和当今一部分人想和亲友联络感情,却因为身无长物走不起一样,有心无力。
在这种担心付出太少的心理之外,如今在此之上也就自然生长出来一种起码得收支平衡的“等价”心理。作为先行付出者,会更加希望能够从“等价”甚至“超价值”的回礼中得到收益,起码不要亏本才好。正因为这两种想法存在,来往的礼节便蒙上了一层厚重的毡子一样,或者盖着按兵不动的亲情和友情,或者盖着蠢蠢欲动的心思。
除了以上两点“礼尚往来”的衍生品外,今人还因此感到了多一份的烦恼:结婚随份子的烦恼。比如多年没有联系的同学或同事,突然通知你他家中有红事或白事一样,接到通知的人心中也是五味杂陈的。等咱们家中有事时,少不了要办几桌儿,收回本儿来。那时候会发现,一部分份子钱不过是在原本熟悉的陌生人之间打了个转儿,丝毫没有增进感情的益处。更有甚者是随了分子后,对方自此又音信全无,却不似刘姥姥一般,把这件事当做增进感情的新起点。面对这种情感伤害,出份子的人更加会陷入“赔本儿”的漩涡中。
除了结婚随份子,年节走亲戚也能够严重触动我们的神经。
比如工作一年好容易等来的几天假期,却都用在了春节聚餐的酒桌上,要么就只能通过玩手机来摆脱无交流的尴尬。
“礼尚往来”本该是让人们舒心的一种素养,如今却成了当代人的脚镣,让人难受到不想走路。
为什么如今人和古代人在礼节往来上会有如此变化?更多的还是古今人们生存方式的改变,进而使得“礼尚往来”成为了人们不想面对的问题。
03 从古到今,人情社会的本质没变,但礼尚往来已经在体现个人素质了
不论在古代还是现如今,中国“人情社会”的本质都没有改变,所以在此之上建立起来的礼节往来也就一直延续了下来。
这些来往的礼节的本意是:它能够使得人与人、人群与人群的联结更加紧密,从而使得个人得以在家族中发展、家族得以在社会中立足、家族与家族之间的联系也更加紧密。这亦是贾家中人、贾家家族、四大家族的生存方式,也是古代社会所有人的生存方式。
当“礼尚往来”所根植的“生存方式”的部分发生改变时,其效果也自然跟着改变了。
最明显的“生活方式”的改变则是,当今社会已经很少以家族式发展的方式来实现每个人、每个小家庭的经济收入。我们更多的是以单个家庭为单位,每个家庭,甚至每个人都是可以独立于家族来发展的经济单位。这种生存方式,需要完全依靠、大部分依靠“他人”来获得,这就使得家族甚至邻里之中每个家庭的联系变得不那么密切。即使是同学和同事,也多是阶段性密切的重要他人。现代人生存过程中的重要人员已经与古代发生了巨大改变,且每个人的人生变动也更加剧烈,也就不像古人一样,把和自身有关的所有人都看作是不得不积极维持的关系。
再者,如今社会发展使得个人的发展更加多元化,各有各的方向,各有各的需要忙碌的生活。这就是的亲友之间交流感情的机会更少,可聊的话题也更少,随着时间和空间距离越来越大,亲友之间的情感也会比古代更淡。
当感情淡化,依靠随份子、年节聚餐等方式来维持的“情感”,就变得更加凸显出分化开的两种态度。一部分人把这种来往形式当做联系亲友的唯一时机,所以紧抓不放;而另一部分人则将此看做情感之外独立的事,进而随份子等事就成了一种不得不行的虚形式。
当礼节往来与情感、利益相互分离独立时,“串门”、“随份子”等事,就忽然显得没有古代那么“由衷”了。当随份子等事恰好遇到腰包瘪的时候,这种“不由衷”就更加会生出许多负面情绪来。
内涵已经改变,形式却还存在,这才使得礼节往来变了形。当这种变形的“礼尚往来”持续下去,势必会使人的情感发生微妙却涌动的变化。
若要化解这种局面,势必需要对“礼尚往来”的形式有所转变,从而使得其原本的联络感情的内涵再次凸显出来。比如《乡村爱情》第12季,宋晓峰和他岳父就在婚礼上要不要收红包方面有了争执。
回归
新的“礼尚往来”应对“变形后的礼尚往来”,剔除“挣钱还是赔钱”,将礼节简化,从而使得人们更加关注情感上的交流往来。当这些所谓的礼节形式得到人们的认可时,礼节回归到最初的朴素上。“往来”的不是钱,不是礼物,而是情感和态度。
这是新时代对于“礼节”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发展。更能表现当代人的情感和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