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被老妈的几条微信暖到了。
“你爸没在家,我自己正做鱼呢,你说炖多久才能熟啊?”
“嘿嘿真逗啊,这么大岁数了,连鱼都不会做……你说会不会被人笑话呀?”
“你说是吧,这么多年了,都是你爸做鱼。我还真没有做过呢,挺有意思吧……”
我说:“那这事得找我爸问问清楚,这么多年都不给你展示的机会,是有点过分啊。”
我这消息还没发出去,老妈又来一条:“真得感谢你爸啊,给咱们做这么多年好吃的,都不用咱们弄。你说咱们多有福气啊!嘿嘿……”
是啊,在我印象里,吃饭尤其是一家人吃饭,在我们家是件很正经的大事儿。只要我们在家,家里的饭从来没有将就凑合过,从饭菜质量到饭桌礼仪都算是比较讲究的。炒菜、馒头、米饭、汤卤…总之一切都是新鲜的,热腾腾的。在我的饮食观里,凉皮、面包之类都不能称之为“饭”,如果只有凉菜那这顿饭就是“不完整”,这些“偏见”后来随着对味道的认可才慢慢有所改观。
老爸专业厨师,做饭自然是色香味俱全,食材无论稀缺还是家常,在他手里都会以最经典正宗的菜品呈现,但凡逢年过节或者家中来人,老爸必会亲自下厨忙活一通。我爸买餐桌的要求是大,还要有转盘,这样将来他的三个孩子同时拖家带口来蹭饭的时候也不用担心太挤;
至于老妈的厨艺,我也没总结出到底是啥风格,乱炖也好炝汤面也好,吃一口就是舒坦下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她煸炒出的肉片,瘦肉不柴肥肉不腻,绝对是我的最爱,那味道和口感独一无二,也许这就是传说中“妈妈的味道”。
小孩儿不懂事,饭菜规格再高也得遵守饭桌上的规矩。挑食、吧唧嘴、敲筷子、浪费绝对不允许的,夹菜的时候不要满盘子乱挑靠着一边吃,长辈没说开吃就不要第一个动筷子,很多人一起吃饭的时候更要注意不能闷头傻吃,离你太远的菜再好吃也就算了吧……
反倒是现在我们长大了,就没了这些条条框框。以之前的要求来看,现在每次回家爸妈对我们纵容得简直过分——厨房不让我们进,饭菜也都是盛好端出来,我们要么窝在沙发上看电视要么坐在餐桌前嚷嚷饿,不过必须还要按照他们的吩咐先尝尝再挑出最好最嫩的给小家伙留出来。这样的改变我们姐弟几个刚开始还有些诚惶诚恐,后来每次试探性地做一些触及规矩的小错误发现也不会挨训,于是更加猖狂,开始肆意享受起这份小时候没有体会过的“溺爱”。
结婚成家生子,我和先生始终都爱吃,我家的厨房油烟很重,我们一般消耗在厨房和餐桌的时间较长,我们在一起讨论最多的问题就是“吃什么”。现在我做的事情跟食材有关,好处在于可以第一时间享用好的食材,而遗憾之处就在于少有时间能按时回家做饭、吃饭,自然也就少了很多家庭时间。值得炫耀的是先生默默地挑起了为我和儿子做饭的重任,给一道西兰花炒虾仁起个文艺的名字叫做“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回忆”,或者把煮蛋切成小兔子的形状还把蛋黄换成肉馅,总之每天都是留下了美味的热饭然后自己匆匆赶去上班,于是我们叫他亲爱的“田螺先生”。
吃饭,在我看来已经赋予了一定的仪式感。对于个人,这是在忙碌中放松自己的一个停顿;对于家庭,这就是“家”的诠释,就是每个人从白天各自的社会角色里回归到家庭角色的标志。也正是因为这种潜移默化的自我理解,以至于一直到今天,即便是最简单的饭菜,只要条件和时间允许,我必会坐下来一口一口慢慢吃掉。有的同伴看我吃饭会说“吃得好香”,而对于急性子的人来说选择陪我吃饭就等于选择了自我折磨。
回忆间,老妈拿手机拍了她的炖鱼首秀给我发来,兴高采烈地说很成功鱼汤很鲜美她都喝上了。
我心里也挺乐呵的,因为从来没有过温情表达的我妈说“感谢爸爸”酸到了我,她说“我们挺有福气”这话也一点没错。
2017.11.11
如果我忘了我,请帮忙记得我。
感谢阅读,我是五六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