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限对任何人际关系都很重要。界限是你在沙滩上画的那条不许别人越过的线。超过那条线就是你的极限。一旦突破极限,你便不再冷静,无法控制情绪。
每个人都需要界限,以便有某种架构来支撑生活并学习和他人一起生活,孩子也不例外。
那么到底要怎样来进行界限界定呢?
在读《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之前,我很容易通过界定别人来设定界线。读了这本之后,才发现我们通过界定自己来划定界限更容易让对方接受。
例如,孩子放音乐的声音很大,打扰了你。孩子沉浸在音乐中,不亦乐乎,你却开始烦躁起来,怒气冲冲。换句话说,你正在接近你的极限。这时你可以界定自己,描述你的感受,而不是界定孩子。你可以说:“我觉得音乐太大声了,我想请你调小声一点。”而不是说:“你的音乐太吵了,把音量调小一点。”
同时界定自己也可以让双方免于理由之争。
例如:
大人:“我们得走了,因为我们需要回家做午餐。”
孩子:“不需要啊,我们可以吃昨天的剩菜。”
大人:“不管怎样,现在都该回家吃午餐了。”
孩子:“我不饿,如果你饿了,袋子里有苹果。”
大人:“你需要吃正式的午餐,我们现在要回家了,就这样。”
孩子:“哇——(大哭)”
你可能以为提出一个牵涉到孩子的理由(“现在是你吃午餐的时候了!”)感觉比较好,或听起来不显得你很自私,但那不是你想离开游乐场的真正原因。真正的原因可能是,你自己想吃午餐。你摆出前面那个理由,反而给孩子太多的争论空间。如果是你想吃午餐,他无法跟你争辩那个事实。
摆脱理由之争的方法,是描述你的感受,说出你想要什么。每个人都分享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假装一切都是为了某个理由时,协商就容易多了。可以试着这样做:
大人:“我们得走了,因为我想吃午餐。”
孩子:“我不想走。”
大人:“我很抱歉,我知道你还想再玩一会儿。但是我现在不吃午餐的话,会饿得发脾气。我再给你两分钟玩游戏,然后我们就走。”
接着,你要坚持到底。
为了处理分歧,你应该首先弄清你对环境的感受并让对方知道。下一步是了解对方对环境的感受,并站在对方的立场去考虑。如果不考虑彼此的感受,双方会越吵越激烈,开始打起我所谓的“事实网球”——把理由抛向球网另一面的对方,而且理由会越来越多。在这种争论中,双方的目的变成追求得分,而不是找出可行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