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的结构技巧
文:骁勇特善战
短篇小说的结构技巧。作品的复杂组织,构造,反映了作品中整体和部分,部分和部分之间的总的关系,大于情节(结构)的概念。叙事作品中,也有非情节性因素,但是在叙事性文学作品中,情节是结构中最主要的部分,最突出的部分。所以说常常把情节和结构合在一起研究。高尔基说,情节即人物之间的联系,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的相互关系一一各种不同性格,典型的成长构成的历史。
情节和故事分不开,和故事不一样。故事是时间的绦虫割下来的片断,着眼于人的时间生活。情节着眼于价值,是行动的强度和因果关系。时间在小说家手中是一把扇子,你可以随便把它打开和折拢。情节是经过艺术处理的故事,是经过作家加工后的行动系列,是由因果关系交折起来的“连锁的轮环“。结构就是对系列,轮环的妥善的,巧妙的,有机的,精心的组织,或者说编织。在实践中,文学作品的结构最有技巧性,最变化万千,也是初学者比较困难,但是稍加指点易于呈效。
短篇小说的结构表面看五光十色,千变万化,归纳为几种类型。即绋斯特一一图式。这种图式反映着作品的层次。层次是作者表现的事物的不同侧面,是作者文章思想内容的传达顺序。是情节发展的每一个环节,在作品中留下的踪迹。因此有人干脆把层次说成结构段或着叫做意义段。
第一种,平列展开式。这类作品结构往往是撷取人物的几个侧面,这几个侧面的性质和分量大体相等或者相称,其间,中间并没有严格的递进关系。呈平列展开状。最后归结到中心思想上。一的说多取三个侧面,西方叫做“三叶金花菜“我们可称三蒂连理。这种图式多以内容的角度或者说不同的性质,比较清楚,也好掌握。文章本身比较平直,实用较强。但是,变化少,容易流于平板,也难写得起伏跌荡。
第二种,纵深推进。这类结构往往按事件的内在的逻辑联系进行布局,环环相扣,层层推进。逐渐向纵深发展,从而使事件一步步明朗,性格一步步深化,主题一步步显现。散文中,也称“层层剥笋”。这种结构是现代小说常用的结构,他的层次多是按作者的认识和感情发展的顺序或着作品中人物性格发展的顺序写。可以递进事件,递进感情,递进性格,最终深化主题,使读者清楚地看到作家思维的内核。
第三种,回旋蓄势。这种结构往往首先给人物确定一个目标,但是在通往目标的道路上一波三折,缕缕受阻。形成了第一波为第二波畜势,第二波为第三波畜势的情景,这样使情节起伏跌荡地向前发展。这种结构往往尺水贵波,起伏不平,它的每一个叙事就是他的一个层次,写的时候应该注意重叠中写变化,有起有落,这样才能捕捉人心。
第四种,对比映照结构。往往通过二幅场景,二组人物或着二类事件对比进行布局。使之互相衬垫,互相烘托,从而使真善美与假恶丑泾渭分明,昭然若揭,从而鲜明地刻化人物和表达主题。这类结构往往以对立事件的压缩性并列。比较容易掌握,可以使标致得越发美玉增辉,丑陋的越发泥涂无色。
第五种,串连包孕。往往有一个基础动作,这个动作形成了联缀,情节的金线。在这条线上套连或着包孕几段故事,可以是一个人的性格的发展故事,也可以是几个人发生的故事。这类结构它的层次往往是插入部分和重大过渡段落。什么是主?什么是插?应妥善处理。过渡,照应,承接弄不好,就会散珠落地。
第六种,循环复原。这种结构的特点在于作品中的中心人物,中心动作的循环转动,最后以期复原。显示艺木效果,完成人物塑造和表达主题。这种循环,法国柏格森叫做“重返起点”。特点就在于作品中人的一切努力和行动,由于某种特定的原因,是他势所必然地回到原来的位置上,它的每一个循环节,就是它的一个层次。
第七种,连续弄引。就是说有大段文字不好实然便起,却做引之做些小文字。弄引一一铺垫一一垫话。这种连引结构,每一个引出的事件,就构成一个层次。通过连引大大增加故事的曲折性。在中国传统的破案小说中常常用到。
第八种,移位换形。往往在矛盾的双方之间有一个中介人物,作者结构的着眼点就在这个中介人物感情的转换和地位的变迁。开始甲方,结尾乙方。作品人物性格,主题思想就在转换中表现出来的。也有一种它的移位换形是暂时的,它最后的焦点不是转换移位,而是转换移位后的复位。这种移位换形结构,它的层次往往是转换人物思想变化的几个阶段。
第九种,十字交错。这种结构比移位换形结构复杂,它的核心在人物之间地位和身份的互换。在这种互换中刻化人物性格,显示主题,呈现艺术效果。复斯特称这种结构“钟漏型”。这种结构在中国传统戏剧和小说中是不少的,为什么这种结构能打动读者呢?因为从尝美心理上说是反讽。什么叫反讽?反讽是艺术理论概念。在创作上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手法,有人译为潮弄。反讽就是当人的一切努力,最后是自做自受,作茧自傅,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就能吸引观众和读者的兴趣。反讽,不一定就是十字交错,在其它类型中也会出现。
以上九种图式需要说明二点:首先我们把一篇小说当成一个整体来看。读过以后鸟瞰,这样就使我们认识作品的层次,处理作品的详略,修剪作品的枝蔓是极有帮助的。但是决不能把它奉为金科玉律。复斯特本人也认为美是表现出来了,但是美的过分霸道。它容易造成对生命的削劈,过分拘泥,就会影响人物的塑造。其次,在作品的创作中,这种图式不是单一的,完全可以综合运用。我觉得对于初学者来说,知道了这种图示,可以有意识地把这些图式都试一试。这样会少走弯路。到了一定的程度,就得跳出框框,检采众家,创自已的艺术风格。对结构图示可以这样理解。宋人王若虚“文辩“定体则无,大体须有。或问文章有体呼?曰无。又问无体呼?曰有。然则果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