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孩子如何实现思维构建,前面我从我的所学进行梳理。但是学了就讲难免有些生涩,那么我接下来就从理论结合实际来分析一下。
前一篇我们分析了家庭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健康全面发展。但是健康分为生理健康和思维健康。生理健康老生常谈,但是思维健康却很少有家庭重视。然而思维健康恰恰是孩子生存所必须的。因为面对任何事情都需要健康的思维做支撑孩子才能够正确的应对。无论与人沟通,还是做事情,都需要强大的思维基础。
当我们的清楚了思维健康的重要性,也知道了家庭教育的一部分责任是帮助孩子达成思维健康。那么如何具体的实现这个过程呢?其实并不神秘,这个过程存在于家庭沟通之中。
孩子能够拥有健康的思维,呈现的结果必然是孩子能够正确的应对不同的事物,以及孩子能够用正确的方式实现自己的目的想法。
比如,孩子要喝水,先摸一下杯子是热的还是凉的,觉得温度合适再去喝水。
这么一件小事,孩子做得正确,就不容易伤害自己,这就是健康思维结构的呈现。如果不具备健康的思维结构,孩子可能直接去拿杯子喝。这样,水热了孩子就容易被烫到,凉了就容易闹肚子。
比如,一个孩子口渴了,跟妈妈说,“妈妈我口渴了,你能帮我倒杯水吗?”这个时候,妈妈就知道孩子渴了,就会想办法解决孩子的需求。孩子的目的也就实现了。
这种清晰实现自己的目的想法的过程,也是健康思维的表现。但是,如果孩子只喊,“妈~妈妈~过来”,没有办法把自己的诉求讲清楚,那么妈妈有可能在忙,以为孩子想找自己玩,就不会及时处理孩子的需要。这样孩子的目的想法就没有办法准确的得以传递,也就没有办法得以实现。
了解到这里,我们知道了健康思维的一些简单表现。那么,健康的思维结构是如何形成的呢?
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首先还是要找到健康思维结构构建的源头。源头在哪里呢?其实,源头就在养育孩子的父母身上。
如果养育孩子的父母,在做事的时候,他能够将正确的判断方式、恰当的做事行为有效的传递给孩子,那么孩子就会具备同样的应对事物的思维结构,那么孩子也就能够逐渐的应对这类事情。
如果养育孩子的父母,他们实现自己的目的的过程,是非常符合逻辑的、有效的,他们将这种正确的实现目的想法的过程传递给孩子,孩子也就逐渐会学会如何实现他们自己的目的想法。
了解了源头,我们再去往下探索:这种传递过程是如何实现的呢?
从本质上讲,这个传递过程存在于家庭沟通之中。也就是父母与孩子的肢体沟通、语言沟通。
比如,孩子在看桌子上的水杯,妈妈就可以跟围绕着水杯进行交流。这种语言的表述,就属于语听沟通。
比如,当孩子玩玩具玩累了,妈妈握着孩子的手,一起把玩具放回它的存储位置,这个过程就是肢体沟通。
无论是语言沟通,还是肢体沟通,如果语言得当,方法正确,都是很好的培育孩子思维的机会。
另一方面,家庭沟通,不一定是父母直接和孩子围绕孩子的事情进行沟通,还可以是父母在做家务的时候、做事情的时候,伴随的和孩子的沟通与表达,也包括孩子能够看见的父母之间的沟通。
比如,爸爸正在组装书架,宝宝跑过来盯着爸爸看。这个时候爸爸如果用完整的语构和孩子说清楚自己在做什么,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培育孩子思维的过程。但是,如果爸爸说,“去,一边找你妈妈玩去。”这时,就有可能失去了一次教育式沟通的机会。
回归到家庭教育,我们知道了家庭教育最根本的就是把父母应对事情、实现目的的正确的方式传递给孩子,也知道了这种传递的过程就存在于家庭沟通中。那么我们就要清楚的接下来的一个概念——教育式沟通。
如果家长和孩子的沟通,能够帮助构建出健康的思维结构,也就是能够帮助孩子正确的认识事物、应对事物,正确的实现自己的目的想法,那么就属于教育式沟通。如果家长的沟通与行为表现,没有办法帮助孩子形成恰当的应对事务的逻辑、不能有效的帮助孩子形成实现目的想法的正确路径,那么我们说这类沟通就不属于教育式沟通。
比如孩子磕到了桌子,哭了,妈妈跟孩子说,“坏桌子,我们打他。”这个时候孩子可能不哭了,可能笑了,但是这并不是教育式沟通,孩子可能下次遇到桌角还不懂得闪开,下次孩子被其他事物撞到了,可能还会感到委屈。
真正的教育式沟通是:等孩子情绪稳定一会,跟孩子说,“宝宝为什么哭啊,是不是因为头不小心磕到了桌子上,那么我们玩的时候,就要仔细观察一下环境,离桌子远一点。不然我们碰到桌子就容易受伤。”
这样家长就帮助孩子梳理了头被撞到的原因,然后下次有效的预防。
我们再看另一个例子,孩子在家玩耍,爸爸想让妈妈包饺子,爸爸告诉妈妈:“我想吃饺子,你给我包顿饺子吃”,妈妈回答:“今天比较忙,没法包。”爸爸就生气的把遥控器摔在沙发上,说:“每次想吃饺子你都不给我做,真不爽”。这个过程就不是教育式沟通,孩子看在眼里,学在心里。未来在孩子在自己目的没法实现的时候,就容易摔东西,生气。
如果爸爸说,“宝贝,今天比较忙吗?那改天我们再吃饺子。”或者,“下次我早点帮你准备饺子馅,我们一起包。”孩子看在眼里,未来他去与他人沟通的时候,就知道,如果被别人拒绝,可以采取另一种沟通方式达成自己的目的。可以把事情延后处理,在另一个时间段通过协作满足自己的目的想法。
以上两个例子就是教育式沟通的朴素呈现。我们会发现,生活中的简单小事,都是教育孩子的契机。孩子的思维结构,就在这样的教育式沟通下逐渐完善。
作为父母,应该更关注自己身上的优秀生存元素是否能够有效的传递给孩子,这才是家庭教育中最基础的环节。
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忽略这些,要么自己不具备最基础的生存方式和沟通方式,要么就是用错误的沟通方式对待孩子,直接扼杀孩子思维成长和构建的契机,这就让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麻烦和苦恼。
家长的哪些行为会阻止孩子的思维成长呢?下一篇文章我们将详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