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灭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成功的跨江统一战。
背景
接上一篇西陵之战,东吴陆抗解决了步阐投晋带来的危机,为东吴赢得了一段时间的喘息,但是东吴并没有采取有效措施。而作为对手的西晋一直没有闲着,积极备战。
公元272年,晋武帝依照羊祜(hù)的建议,复任王濬( jùn)为益州刺史,不久又加封龙骧将军,都督益、梁二州诸军事,让他在巴蜀大量建造战船,训练水军。
公元274年7月,陆抗病重,依然不忘给孙皓上书,力呈西陵对吴国西线的重要性,请求派重兵镇守,奈何孙皓就是不听,直到陆抗病逝。
公元276年10月,羊祜官复原职,加封征南大将军,加紧备战伐吴。
公元278年11月,羊祜病逝。晋武帝依羊祜生前所荐,以杜预征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
过程
战前部署
公元279年11月,晋武帝司马炎采用羊祜生前拟定的灭吴方案,决心发兵二十万,分水陆六路进攻东吴:
第一路 镇军将军、琅邪王司马伷自下邳向涂中方向进军;
第二路 安东将军、扬州督军王浑自扬州向江西方向,出横江渡口进军;
第三路 建威将军、豫州刺史王戎自安城向武昌方向进军;
第四路 平南将军胡奋自荆州向夏口方向进军;
第五路 镇南大将军杜预自襄阳向江陵方向进军,而后南下长江、湘水以南,直抵交广;
第六路 龙骧将军、益州刺史王濬,广武将军、巴东监军唐彬率巴蜀水师顺江而下,直取建业。
以太尉贾充为大都督,冠军将军杨济为副,率中军驻襄阳,节度诸军;中书令张华为度支尚书,总筹粮运。总的战略方案是:以司马伷、王浑两军直逼建业,牵制吴军主力,使其不能增援上游;以王戎、胡奋、杜预三军夺取夏口以西各战略要点,以策应王濬所率的八万水陆大军顺江而下;最后由王濬、司马伷、王浑军南下东进,夺取建业。
王濬主场
战前,王濬就上书晋武帝,说我在巴蜀糟了七年战船,训练水军。如今东吴孙皓昏庸无道,若是等孙皓死了,东吴换了明君,就不好办了。而且我也七十多岁了,恐怕也坚持不了几年。当下是灭吴的好机会啊。加上杜预、张华也主战,最终晋武帝决心伐吴。
按照既定方针,王濬从巴蜀率八万水陆大军东进,一路攻丹阳,破西陵,克荆门、夷道、乐乡。
太康元年正月,濬发自成都,率巴东监军、广武将军唐彬攻吴丹杨,克之,擒其丹杨监盛纪 ... 二月庚申,克吴西陵,获其镇南将军留宪、征南将军成据、宜都太守虞忠。壬戌,克荆门、夷道二城,获监军陆晏。乙丑,克乐乡,获水军督陆景。 《晋书 列传十二 王浑 王濬 唐彬》
之后,王濬与王戎、胡奋合兵,拿下夏口、武昌。
乙亥,诏:“王濬、唐彬既定巴丘,与胡奋、王戎共平夏口、武昌,顺流长骛,直造秣陵。杜预当镇静零、桂,怀辑衡阳。大兵既过,荆州南境固当传檄而定。预等各分兵以益濬、彬,太尉充移屯项。” 《资治通鉴 晋纪三》
晋武帝也是全力支持主线上的王濬,命所过之处各部分兵给主线水师。就这样,王濬、唐彬所率大军如同江水汇集支流一般,势不可挡,所过之处,吴军望旗而降。
濬自发蜀,兵不血刃,攻无坚城,夏口、武昌,无相支抗。于是顺流鼓棹,径造三山。皓遣游击将军张象率舟军万人御濬,象军望旗而降 ... 《晋书 列传十二 王浑 王濬 唐彬》
本来按照晋武帝的意思,王濬到了建业,要受王浑节度。王浑也打了一手好算盘,他在江边打了胜仗,部下建议他渡江作战,攻下建业。王浑不愿担风险,觉得就算王濬到了,也要受他节度,刚好可以乘他的船过去,灭了东吴,妥妥的是自己的头功。
可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王濬也是建功心切,借口顺风刹不住船,直接冲到建业,受降孙皓。
壬寅,濬入于石头。皓乃备亡国之礼,素车白马,肉袒面缚,衔璧牵羊,大夫衰服,士舆榇,率其伪太子瑾、瑾弟鲁王虔等二十一人,造于垒门。 《晋书 列传十二 王浑 王濬 唐彬》
杜预全能
从全局来看,杜预对整个灭吴战争从头负责到尾。
战前,杜预也是上书晋武帝,力主灭吴。
正面战场,杜预计攻江陵。
战后,杜预招降安抚,稳定后方。
杜预进攻江陵,甲戌,克之,斩伍延。于是沅、湘以南,接于交、广,州郡皆望风送印绶。预杖节称诏而缓抚之。凡所斩获吴都督、监军十四,牙门、郡守百二十馀人。《资治通鉴 晋纪三》
灭吴总指挥贾充,时不时就给皇帝上书建议停战,面对这种情况,杜预还得时刻防备着。
杜预闻充有奏,驰表固争,言平在旦夕。使及至轩辕,而孙皓已降。《晋书 列传十 贾充 郭彰 杨骏》
论功
晋武帝顺利统一了全国,消息传到朝廷,武帝首先想到了羊祜。
朝廷闻吴已平,群臣皆贺上寿。帝执爵流涕曰:“此羊太傅之功也。” 《资治通鉴 晋纪三》
战后工作处理完毕,晋武帝大封群臣。
庚辰,增贾充邑八千户,以王濬为辅国大将军,封襄阳县侯;杜预为当阳县侯;王戎为安丰县侯;封琅邪王伷二子为亭侯;增京陵侯王浑邑八千户,进爵为公;尚书关内侯张华进封广武县侯,增邑万户;荀勖以专典诏命功,封一子为亭侯;其馀诸将及公卿以下,赏赐各有差。《资治通鉴 晋纪三》
遗策灭吴,羊祜首功
虽然此时羊祜已经去世两年,这丝毫不影响他在灭吴之战中的首功地位。首先,灭吴的战略方针是人羊太傅当时制定的;其次,力主灭吴并且都立有大功的两个人,杜预和王濬,都是羊祜举荐的。
帝以平吴,策告羊祜庙,乃封其夫人夏侯氏为万岁乡君,食邑五千户。《资治通鉴 晋纪三》
王浑不服,二王争功
王濬的功劳是显而易见的,单就灭吴这场大战,王濬的功劳甚至在杜预之上。
首先,七年的战前准备,王濬做的很扎实。
其次,战前王濬上书晋武帝,分析各种利害,进一步促进了武帝伐吴的决心。
最后,也是主要的。这场大战,主线在王濬这儿。从巴蜀出发,一路势如破竹,直取建业。
王浑要是真想建功,王濬水师还没到的时候,渡江作战,攻下建业,那风头肯定能盖过王濬了。况且当时手下部将都看到了战机,建议他渡江攻吴,王浑没听,这也就怪不得别人了。
杜预谦逊,稳固后方
和王濬不同,杜预的功劳大部分是隐形的,正面战场唯一的亮点就是计攻江陵。
晋武帝的诏书写的很清楚,王濬攻下建平之后,需受杜预节度。但到了西陵之后,杜预却让王濬直攻建业,建旷世奇功,丝毫没有争功的意思。
濬至西陵,预与之书曰:“足下既摧其西籓,便当径取建业,讨累世之逋寇,释吴人于涂炭,振旅还都,亦旷世一事也!”濬大悦,表呈预书。《资治通鉴 晋纪三》
面对同样的诏书,王浑就没有杜预的这度量。
杜预从头忙到尾,工作也得到了武帝的肯定,封当阳县侯。
唐彬让功,王胡陪跑
王濬和唐彬一起从巴蜀出发,到达建业的却只有王濬一人,唐彬到哪去了。而且和胡奋一样,都没有被列在主要的封赏之列,俨然一副陪跑者的样子。
后与王濬共伐吴,彬屯据冲要,为众军前驱 ... 彬知贼寇已殄,孙皓将降,未至建鄴二百里,称疾迟留,以示不竞。果有先到者争物,后到者争功,于时有识莫不高彬此举。吴平,诏曰:“广武将军唐彬受任方隅 ... 其以彬为右将军、都督巴东诸军事。” 征拜翊军校尉,改封上庸县侯,食邑六千户,赐绢六千匹。《晋书 列传十二 王浑 王濬 唐彬》
虽然唐彬是一份让功的姿态,最后论功行赏,拜将封侯是晋武帝对唐彬功劳最大的肯定。
这场大战对于王浑,王戎,胡奋,还有皇亲司马伷来说,没有过失就已经是立功了。况且他们还都实打实的打了胜仗,像琅玡王司马伷在东部战场消灭了东吴部分主力。犹豫不前的王浑也是取得了胜利之后才选择观望的。
胡奋攻下江安,王戎派兵配合攻下武昌也算实力陪跑。
贾充掣肘,不敢邀功
作为灭吴总指挥的贾充,其实是一个反战派,常常拖后腿。要不是前线将士们给力,他就的背锅。
王濬之克武昌也,充遣使表曰:“吴未可悉定,方夏,江淮下湿,疾疫必起,宜召诸军,以为后图。虽腰斩张华,不足以谢天下。” 《晋书 列传十 贾充 郭彰 杨骏》
打仗打到中途,主张撤军,还动不动要啥运粮官张华,要不是晋武帝主意正,灭吴的大好时机说不定真被他这个灭吴总指挥给葬送了。
吴平,军罢。帝遣侍中程咸犒劳,赐充帛八千匹,增邑八千户 ... 充本无南伐之谋,固谏不见用。及师出而吴平,大惭惧,议欲请罪。《晋书 列传十 贾充 郭彰 杨骏》
战后论功行赏,贾充对自己的认知也算清楚。
影响
晋灭吴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突破长江天堑的江河进攻战。此役创造了水陆俱进、多路并发、顺流直下的大江河进攻方略,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百年的分裂局面,也为后世用兵长江提供了借鉴。在灭吴战争中,西晋准备充分,战略指挥正确,作战部署得当,王濬率的水军对这场战争的胜利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资料
1.《晋书 列传四 羊祜 杜预》
2.《晋书 列传十 贾充 郭彰 杨骏》
3.《晋书 列传十二 王浑 王濬 唐彬》
4.《资治通鉴 卷八十 晋纪二》
5.《资治通鉴 卷八十一 晋纪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