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好朋友,前几日一起聊天。当时,窗外晴空万里,阳光刺眼,风温柔的吹拂,薄云缓缓流淌。这在北京属于奢侈品时光,精贵且稀少。当下,身体笼罩在阳光里,周遭环绕春风几度,本应要珍惜少年时,作慷慨激昂状,此为上佳。但是这位朋友,吐出烟圈,黯然说出一席话,让人侧目。
这哥们原来是一路顺风顺水,历任各个重要岗位,成绩斐然且曾有家财无数。后因各种创业失败,蹉跎数年,萎顿如常人已。他那天说,曾经觉得自己不是个俗人,因为天天运筹帷幄,指点江山如画,决策资本亿万。如今,日日需要打理家务琐事,惊觉养家也如此辛苦,困于柴米油盐,万丈豪情,与世俗生活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临了,归去时说句,回家睡了。
社会里通常所见,傻逼的人簇拥在牛逼的人身后,嘴里嚷嚷,“我辈同行”之类的话后,纷纷掏出小本子,采集名人的轶事趣闻,琢磨财主行事作风,最后行文几十万字,出书立说,总结四个大字,英雄气质。这些我根本都不信,无非是这些人运气好些,概率上,被上帝眷顾,发了张彩票是也。在我狭隘的个人理解里,什么是英雄?打不倒的,才是真英雄。
说几个我觉得真牛逼的人物。海明威的小说我只看了老人与海。其他的没看,主要原因是看完了老人与海,我已经知道,这就是海明威的最高境界。后来看海明威的电影“Hemingway & Gellhorn”才知道,原来在写老人与海之前,所有人都在等着看这个老家伙的笑话,不管是书评界还是他的敌人们。反正他也没有什么朋友,所以,是所有人等着看他是怎么倒下的。这也好解释,海明威原来的扬名立万,很容易被归因于环境使然,他冲进炮火连天的战场,深入西班牙反抗游击队,写出来的内容,仅仅是事件堆砌,已经十分传奇了。但等你回家安静的生活多年后,你还能虚构出什么热血激昂的故事来?老人与海,就在生活的窒息和乏味中,咣的一下,甩在了我们的脸上。
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前几周,与我的父亲聊天,聊聊刚刚出来的牟其中的事情,聊天的时候,父亲和我站在厨房的窗户前。我讲了一个小插曲,有一个朋友最近混的不咋地,吃饭的时候就问我,能不能联系到牟其中啊,我问要做啥,他说,我要去投奔他,跟着他一起干。我说,那你要抓紧,听说已经有人从国外飞回来,要跟着他一起干,你这国内的背景再不抓紧,估计拼不过海外来客的。
父亲听了牟其中的事迹,很肯定的说,这是个英雄。
我的父亲,去年和家里人吃了九十岁的寿席。他,现在是一个很普通的老人家。唯一能说道的就是身体健康,平时上上老年大学的声乐班,平日里唱唱歌,骑车出门从浦东到浦西,溜达溜达。他在55岁到75岁这二十年间,正好经历八十年代到本世纪初的改革大潮,因此,义无返顾,投奔怒海,做了一个弄潮儿。结果当然是,屡败屡战,屡败屡战。但要是回顾那些年的经历,最好用我们李家人的话: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社会中功利的评判标准,是绝大多数人心中的锤子和尺子,心里有锤子,看世间万物都是钉子,胸中有尺子,量人间百态皆是功利。可就是在这样的无聊和贫瘠中,打不倒的人物,如屠龙刀倚天剑般,霸气侧漏,锋芒外露。
文章写到这里也就差不多了,再不能往下,不然就成了一碗浓浓的鸡汤,你就是把它干了,也徒劳无功,然并卵。这次主要目的就是带个口信,让那个朋友知道,说英雄,谁是?这在我的心中,或者,这在少部分人心中,另有标准,各自为佳。文人矫情,写字拧巴,一句话,非要拉拉杂杂弄出个阵仗来,才能抵消内心的孱弱。
说英雄,谁是?
英雄,是要,活过,
大多数人是,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