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非常在意别人的评价和看法,常常以别人的评判标准来看待自己,试图去满足别人的期待?曾经的我就是这样一个活在别人眼中的人,对自己的出身、学历甚至容貌都抱有强烈的自卑感,而这也常常令我苦恼不已。
《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初次在图书馆看到书名便被深深吸引,被讨厌的勇气不正是我所苦苦寻觅的吗?于是我开始迫不及待地读起来。
本书的作者阿德勒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为“心理学三大巨头”。他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同时也堪称为思想家和哲学家,有“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之称。阿德勒学说以“自卑感”与“创造性自我”为中心,并强调“社会意识”。
有别于其他的心理学书籍,这是一本深入浅出的好书,适合任何阶段的读者。本书采用青年与哲人“对话”的形式,用一个烦恼不已的青年通过与哲人对话,了解阿德勒思想之后整个人变得豁然开朗这样一个故事,带我们一步步走进阿德勒心理学和阿德勒思想。而这个青年可能是你也可能是我,是万千带着各种生活的疑惑困苦的人们。而哲人就是阿德勒,为青年解开生命的谜团,扰乱的生活。
同时本书通俗易懂,不需要任何准备知识就可以从容地打开这本书,书中的案例朴实平直,身临其境,让人不断产生共鸣。青年的提问很具有代表性,而哲人的回答深刻且具有指导意义,一针见血、发人深省。
一、依赖“原因论”就会止步不前
书中青年的一个朋友是多年躲在自己的房间中闭门不出的男子,希望到外面去却非常害怕,青年认为这是过去遭受的巨大心灵创伤所造成的,而阿德勒却认为如果一味地关注过去的原因,仅仅靠原因去解释事物,会陷入“决定论”。最终得出:我们的现在甚至未来全部由过去的事情决定,而且根本无法改变。青年再次认为不考虑原因,朋友便是毫无理由地闭门不出,那根本讲不通。而哲人表示阿德勒心理学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青年的朋友是由于不想到外面去才制造出不安情绪。这便是著名的阿德勒心理学“目的论”。
二、一切烦恼来源于人际关系
和青年一样,我非常害怕自己被人拒绝和否定,但阿德勒却说在人际关系中根本不可能受伤,只要涉入就会或大或小地受伤,也会伤害别人。顿时让我豁然开朗:原来烦恼多数基于人际关系,从中剥离出来做真实的自己认真活在当下。
那如何面对人际关系中的难题呢?哲人像我们指明了方向:人际关系的起点是课题分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做到自我接纳、他者贡献和他者信赖。
三、要有被讨厌的勇气,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里
蒋方舟曾在自己的书里提到过,自己属于"讨好型"人格。它有一个最核心的特征表现就是害怕被讨厌,希望身边的所有人都喜欢自己。孩子会表现的特别听话,职场中会表现的愿意自我牺牲。
很喜欢书中的一句话:一味在意“他人怎么看”的生活方式正是只关心“我”的自我中心的生活方式。因此在表述上是“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其本质上却是“过度地自我关注”。
其实拥有被讨厌的勇气便是深层次地接纳自我,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成为真实的自己,而他人的讨厌,他人的评价,他人的激励都是需要分辨的,他人的期待也是他人认知的价值判断,并不是我的,正如古人所云“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最后正如书中所说:“无论是20岁终结的人生还是90岁终结的人生,全都是完结的、幸福的人生。"愿我们都能不断地成为更好的自己,获得幸福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