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一一
看了这本书,一直想把其中的学习方法整理出来分享给孩子们,希望孩子们能从中获得一点启示。
写给我上大学的孩子,我刚送出小学毕业的学生们……
可惜我正在教的一年级孩子们还看不懂,能用在他们身上的方法少之又少。
整理得有点乱,字数有点多,但只要你认真看,我相信总有些方法对你有用。
极简学习的过程
学习任何知识、技能,都可以简化成输入、消化、输出这三步。
输入:输入你要学习的知识,就是将知识植入你的大脑。
消化:搞懂和理解你要学的知识。
输出:把学会的知识和技能运用起来。
明确学习目的
真正高效的学习,是要通过更短的时间,更少的投入,达到更好的结果。这就需要“追求精准,不做无用功。”
也就是要求我们不要做盲目的随意的、目的不明确的学习,学习的每一个动作都是能直接导向结果实现的。
这需要我们养成“倒推思维”的习惯,在学习之前,先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也就是最终要达成的结果。根据这个结果来倒推我们具体应该怎么做?我们应该学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学?就是要用什么得到什么,我们就学什么,不做一丁点儿无用功。
书中打了一个比方,非常形象。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从A点到B点的过程,从A点到B点会有很多道路,我们要找到的就是那条最短最容易走的道路,所以在出发前你需要精准定位B点的位置,才能根据自己出发的A点认真的找这条路,并精准地走过去到达B点。
三、直击本质,从跟上学,一通百通。
1、从本质输入:在输入环节,要选择最本质的东西去学习。
2、从根儿上消化:在消化环节,要探究本质,不能只理解皮毛,只有从根儿上理解,才能做到真的理解。
3、多元输出一通百通:要学会举一反三,就是学会一个东西后,要基于学会的这个东西,通过类推,知道其他更多的事情。
精准学习
1丶精准输入。如何精准输入呢?就是我们只学能直接影响最终结果的那部分知识,以始为终,直奔结果,这是高效学习的底层保障。如果一开始就做无用功,长时间漫无目的摸索,效率是无法保证的。
在这个环节,可以采用以下三个步骤执行:(一)改变意识:一定要带着真正有效的目的去学习。(二)制定目标:推演实现过程,制定可完成的目标。(三)科学执行:紧盯目标拒绝借口。
2、选对:最好的学习材料是适合自己的。
(一)考试性学习:教材考纲是最佳的学习资料。
考纲是一切的标准。只要是规范的考试,比如高考,国家都会提前给出考纲,其中就明确地规定了考试范围,考试的知识点,以及对每个知识点的考查程度,是需要记忆,还是运用,这些都是有规定的。而最终高考的卷子,就是根据考纲出出来的,出卷老师是不能随便出题的,必须符合考纲的要求。
考试之前,我们首先要做好一件事,就是研究考纲,这样才能弄清考试的具体要求,根据考纲来进行学习,你的一切备考行为才是精准的,才能直达高分结果。
教材是最佳的学习材料。考纲是根据教材编写出来的,相当于教材的源头,考纲是结果。
还是拿高考举例,高考最终的考试题目大约有百分之70到80%是基础题,就是直接源于课本教材,只要你学懂了教材上每一个地方,掌握每一个知识点,做会了每道例题和练习题,只要你不粗心,这些基础题你都能做出来。
(不禁要吐槽一下,教了这么多年小学语文,感觉小学语文很难抓考点,模模糊糊一大片。可能是因为我所面对的学生知识面狭窄,而现在出题的方式越来越灵活。不知道哪里是考点,哪里是要点。
总觉得哪里都是考点,哪里都是要点,而学生哪一点又都没有掌握好。
举个例子来说,一册书要学习十几首古诗,课后习题中只要求其中几首诗会默写,如果是正规的考试,那涉及到诗句的默写不应超出这几首诗,但是实际上考试是哪首诗的默写都有可能考到。就算学生所有的诗句都会默写,考试的时候,也不一定会做,因为现在语文出题讲究的是要把诗句放到生活情境中,而生活情境是灵活多变的,每个孩子不可能理解所有的生活情境。
你说学习应该以教材作为基础吧,但现在的语文教学提倡的是:教材只是个例子。一套百分试卷和教材有直接联系的,也就三四十分。
今年所面对的一年级语文教学就更糟糕了,学生拼音都读不准,有的学生甚至连单独的拼音字母都读不准,可是考试的时候却要求会用拼音写词语,写句子。)
对于教材的学习要做到以下几点:
透:解通透,知道为什么。
对于教材上的知识点,定理、公式等基础知识要吃透,就是不仅要知道,要记得,更要知道为什么,要能自己推导出来。
全:不留疑点,颗粒归仓。
教材上的知识点、例题、注释,没有一个地方是无效的,教材的每一个地方你都要完全弄明白,不要觉得注释的小字不重要。
串:行成体系,把知识串起来。
知识都是系统的,很少有单一存在的,而且任何一本教材都有自己的知识体系,你想要掌握这本教材的内容,就先要弄懂这教材的知识体系。
要想掌握一本教材的知识,就要把所有的知识点都串起来,这样你就不是零散的掌握一个个知识点,而是形成一个系统,让知识与知识之间变得有联系,就能更高层次的掌握它。
多:不断重复一次又一次。
经典是值得反复阅读的,每读一次都有不一样的感受。教材是你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的,要经常拿出来翻看。
(二)持续性学习:从一而终比选什么更重要。
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很多知识的学习通常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并不是学习一下就结束了。
(三)追究本质:从根上学,元认知直指基石。
财经作家欧盛在一篇文章中谈道:“任何复杂事物的背后,都有简洁的可以用一句话或者几句话说明的规律,这些规律便是本质。”
要学习的知识很复杂,但其实也很简单,当你学懂了本质后,就会感觉到一切豁然开朗了。
抓住本质,从根上学,从应用的角度来说,有三种常见的方法。
01 看基石之作,让你快速抓住本质。
每个专业领域基本都有自己的基石之作,这些基石之作里面的内容就是这个理念的本质。
02 学关键方法论,“5小时理论”比“1万小时理论”更重要。
《隐形领导力》中有一个“5小时理论”,就是花五小时的时间,我们可以学会任何事,虽然不能成为专家,但是完全够用了。
《关键20小时:快速学会任何技能!》中也提出了同样的观点,这本书向大家传授了一种在很短时间内快速掌握一门新技能的方法:既不用太痛苦,又不用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
快速学习,最重要的是掌握关键的方法。无论哪个领域都有“28法则”,关键方法论能帮你搞定这件事中80%的东西,你其实只需要20%的时间就能学会。
学关键方法论,能帮你学会任何事。
03 了解100个关键词:麦肯锡顾问这样快速精通一个行业。
麦肯锡的重要看家本领就是短时间快速精通一个行业的方法:先知道100个关键词,找3到5个专家,能跟他们坐下来谈半天到一整天,找3到5本专著,仔细的看完。
3、学好:新知输入,做好“夹心饼”。
什么是“夹心饼”学习法?
用直白的话说,就是不管你学习什么知识,都是这三步。第一步:学之前先预习一下,降低正式学习的难度,在预习的过程中,把疑问点标记出来,以便正式学习时重点关注。第二步:正式学习时,别管是上课,跟着别人学还是自学,这个步骤就是带着明确的目的把不懂的地方全部搞懂,这是一切的关键。第三步:当你学完后,要记得及时复习,这样效果才会更佳,一方面是消灭假明白,另一方面是防止遗忘,加深理解。
(一)学前要预习,关键是要把握好度。
预习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正式的学习做准备,让我们在正式学习前能学懂要学的新知识。比如,学生课前预习的目的,就是为课堂听讲做准备,让自己能在上课时听懂老师讲的内容,让自己能把新的知识学明白。
作为学生,课前预习有三个核心要点。
要点一:知识环环相扣,复习后预习效果更佳。
选对预习的时间,预习效果会翻倍。
通常情况下,最好在上课前一天晚上进行预习,尤其是当天的复习或作业完成后。因为这时你刚刚复习完,做完题,你学的知识还是热乎的,这时你再趁势预习,就能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思考,去理解新的知识,也是对学过的知识的应用,有双重的效果。
要点二:不要变成超前学习,标出疑难点即可。
预习的目的只是为课前听讲作准备,不是要求我们必须学明白,所以预习一定不要变成“超前学习”,通过自己的思考能理解多少就是多少,不要强迫自己必须把所有的东西搞明白,关键是你要把不懂的地方,上课需要认真听的地方标记出来,知道上课的时候重点听什么,这才是最重要的。
要点三:寒暑假整体预习,学霸,超越你的关键方法。
“不怕,班里有学霸,就怕学霸过暑假。”
预习能让你获得一种心理上的优势,这种优势会转化为信心,从而超越其他同学。
(我想起著名教育专家魏书生就要求学生在放寒暑假的时候,对下学期将要学习的课本进行一个整体预习,开学的时候直接考试,难怪他所教的学生成绩那么好。我也想起我现在所教的一年级孩子,基本上都是没有进行过幼小衔接教育的孩子,拼音基础是零,所以很多孩子怎么教都学不会。)
(二)学中有目的:把握目的性,关注疑问点。
方法一:重点听预习时不懂的地方。听课分心在所难免,不过你一定要注意,在老师讲到你不懂的地方时,你要做到全神贯注,打起十二分的精神,这是你整节课最需要集中精力的地方,你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老师讲的内容听懂。
方法二:注重头尾,跟着老师再走一遍知识链条。
在跟着老师走一遍的过程中,你要特别注意你自己的理解和老师的讲解的差别,看看自己的理解是否有问题,同时修正自己,直到真正理解通透,把知识链条贯通。
方法三:课上没懂的地方,马上去问。
下课时如果还有哪里没学明白,请一定要趁热打铁,马上追着老师去问,抓着同学去问。
(三)学后要复习,最容易被忘掉的一步。
每天晚上完成家庭作业前,先把当天学到的知识复习一遍,这样做作业就更容易,更快。
很多孩子会出现这种情况,老师讲课能听懂,但自己做题又做不出来。就是因为在通常情况下,你回家做作业,当天学的知识还是新知识,你可能在课堂上已经搞明白了,但你毕竟没有运用过,而且是刚学会的,很容易遗忘。所以,当你做作业的时候,并不能真正运用起来。
深度消化:如何彻底搞懂知识。
1、心态准备:要么拥有钝感力,要么无条件自信。
(一)拥有钝感力,你会不知不觉完成深度消化。
钝感力就是迟钝的力量,即从容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伤痛,坚定的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它是“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
钝感力好的人更容易成功,钝感力几乎是所有成功人士共有的一种能力。成功的人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他们不在意追求自己目标的路上遇到的困难和打击,哪怕头破血流也要死磕到底。
没有钝感力的人经常会这样想:这个太难了,太令人挫败了,我都努力了好几次了,还是没有搞懂,这完全超出我的能力范围。算了吧,这个部分就不学了,我学其他部分吧,没懂这个部分也没什么问题。这其实是一种“逃避式学习”。这样学习的结果就是留下来很多知识漏洞,或者一知半解,并没有真正彻底搞懂。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有钝感力的人会认为:“这部分内容我不懂,可能是我的方法不对,我必须要想办法搞懂。”于是她就开始想各种办法,查各种资料,或者求助老师。这样的学习和逃避式学习恰恰相反,这是“不达目的不罢休"式的学习,自然结果也是完全不同的。
在深度消化的过程中,我们不妨做一个“心大的人”,多一些无所谓的心态,没学懂就是没学懂,无所谓,我接着继续学就是了。
(二)无条件自信:破除“畏难情绪”,你就能学懂一切。
学霸是哪科不行学哪科,学渣是哪科不行就哪科不学;学霸是瞄着偏科上,学渣是躲着偏科走。
学习成绩差的人之所以不愿学偏科,是因为心中对偏科存有恐惧,从骨子里面接受了自己就是学不好某一科的现实,认定自己这辈子都不可能学好了。或者是想学好,但是觉得自己实在是差的太多,觉得完全无从下手,不可能赶上来了。人一旦被“畏难情绪”左右,就会干脆选择放弃。
你要相信自己,无条件的相信自己!你可以学懂任何知识,学会任何事的,你要发自内心的相信这一点。
你不用跟别人比,你就跟自己比,只要你自己每天都在进步,今天的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强就可以了。
2、精准自查,请极度坦诚,三招揪出漏洞。
承认自己有错误,可谓是人最难做到的事之一。很多学习能力差的人,并不是真的学习能力差,而是他们不能正视自己学习过程中的问题,选择了掩耳盗铃,从而失去了真正学好的机会。
如果你真的想让自己的学习有效果,就应该做到“自我剖析”,学会自查自己的问题,当你开始进行自我审视时,你必须保持极度坦诚的心态,才能做到真正的自我审视。
查缺补漏可以用三种方法:
01 源头自查:用清单自测。
简单的来说,就是看要学的东西,自己都学会了吗?课本学习可以对照目录,考试学习可以对照考点。
02 结果自查:按输出物自查。
就是看我们是否达到了我们的目的,也就是我们期待的具体结果。
03 找他人帮测:找这两种人。
一是找高手帮诊断,在高手眼中,你的问题无处遁形,就像明镜一样清晰;二是找学员进行教学,你讲不明白,对方听不明白的地方,就是你的薄弱环节。
真正拿下,彻底学懂一切。
1、不拖延,从能开始的地方开始。
哪里开始不重要,开始本身才重要。在做的过程中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按照科学的方式去练习。
“破除心魔”是真正拿下学习难点的关键一步。只要不再害怕它,开始你的第一步,当真正学起来,那些你没有搞懂的知识和问题就已经解决一半了。你开始做出改变后,就会遇到问题;遇到问题,你就要去解决问题;当你解决了足够多的问题后,会发现你的成绩已经提高了很多。曾经不懂的知识,也都在这个过程中搞懂了,学会了。
把已知应用到未知,这样开始最容易。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用已知的知识去理解新知识,当新知识理解之后,又会变成我们已知的知识。我们又可以利用新的已知的知识去理解更新的知识,如此循环向前。
任何事物的学习都是相通的,当你自查出没有学明白的部分时,你就可以问自己这部分知识和自己已经掌握的哪些知识有关,是否可以用到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上。
2 要主动探索,而不是被动地接受。
很多孩子的学习都是按部就班,按照老师的节奏,被动向前,从来没有主动思考过,自己哪里没有学明白,自己到底想学哪方面的知识。
这样的学习效果是很难保证的,能学成什么样,取决于老师的教学水平和对你的吸引能力,这样的学习并没有发挥出你的全部潜能,你在这样的情况下学会的东西不代表你的全部实力。如果你主动去学,你能学到的东西超过这些。
当你主动的想要学懂学透某个难点时,你学习效果就会超乎你的想象,到最后你会发现原来这个难点也不过如此。
3、沉下心来,排除一切干扰。
在学习中和工作中会有很多干扰,要想攻克难点,必须保持专注,那么你就要学会排除一切干扰。
怕玩手机就把手机放在离你比较远的地方,怕受同宿舍的人干扰,你就到图书馆去学习。
有的作家写作时会拒绝来访,怕受家人干扰,还会去酒店里写作,甚至去到荒无人迹的沙漠写作。
多元输出:四层输出,把知识真正用起来。
第一层,表达型输出,把所学的知识讲出来,讲给人听。这其实就是著名的“费曼学习法”。
一句话概括费曼学习法,就是学习任何知识,如果你能用自己的简单的话,不带行话和术语讲给一般人听,他们既能听懂,也能明白,那么就证明你把这个知识真正学懂了。
有一个这样的故事,一个从来没有上过学的老农民,他的两个孩子都考上了顶级名校,记者问他,你的孩子能考上名校有什么特别的教育方法吗?这位农民父亲很坦诚的说:“也没有什么特的方法,就是还是每天放学回家后,我让他们把今天在学校学的东西讲一遍给我听。”而且这位父亲还会看孩子的课本,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就让孩子讲给自己听,如果孩子也讲不懂,就让孩子去学校问老师。
其实这个没有上过学的老农民父亲在不经意间使用了费曼学习法。
如果看过什么书或学到什么知识,可以讲给别人听,也可以讲给自己听,还可以写给自己看。
第二层解题型输出,即利用学过的知识把题做出来。
解题型输出,如何刷题效果最佳呢?
01 有效刷题,是不断突破舒适区的过程。
不能只刷自己会的题,也不能专刷难题。你要刷的题一定是超出自己的舒适区的题,但又不能超出舒适区太多,超出太多就会太难,你完全做不出来也没有意义。永远去刷自己“跳起来就能够到"、经过努力能做出来的题,逼着自己进步。
02 专题刷题,一劳永逸的刷题法。
专题刷题,其核心做法就是其中一段时间攻克某一类型或某一类知识板块的题目。
专题刷题,要把握黄金四步。第一步回顾知识,第二步第一次刷题,第三步总结规律,第四步第二次刷题。
第三层,考试型输出。
对于应试学习,学习的直接目的是把考试题目做出来,如何在考试中拿高分?需要做到两点。
第一,拥有出题人思维。
考卷上的每一道题一定是考你的某个知识点,如果你要想把这道题做出来,就必须要明确,这道题到底是想考你什么。你需要分析题目,把自己想象成出题人分析,这道题是要考什么?一旦你把这个点找到,你就有了清晰的解题思维,就能轻而易举的把题做出来。
如何拥有出题人思维,这里有两个简单好用的方法。
(1)研究真题:从真题中找规律。(2)养成习惯,多问自己这道题到底想考什么知识点?
第二,要有很强的得分技巧。
考试过程中有很多主观题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你需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在答卷上写下你的答案,评卷人会根据你写的答案裁定给多少分,这时候你就需要答题技巧,让你写的答案更符合评卷人的口味。
这里可以使用“参考答案学习法”,就是你需要通过练习,让自己的答案写的最接近标准答案,这是一种简单而且效率极高的学习方法。
答案如何找?第一,找以往真题的标准答案。第二,找高质量辅导资料和模拟题的参考答案。
如何进行参考答案学习法呢?需要把握三个关键和四个步骤。
(1)三个关键:答案结构、得分点、学科术语。
答案结构:就是答案的骨架,是把整个答案串联起来的结构。当你严格按照标准答案的答案结构来写的时候,你也就避免了在考试时“想到哪里写到哪里”的无头绪状况。
得分点:考试基本都是踩点给分,而其中的点对应的就是“得分关键词"、关键步骤,也就是说你的答案中出现这些得分关键词,这些关键步骤你就能得分,如果没有,你的答案的再好也不能得分。
学科术语:有的人写的答案看上去很专业,高质量的答案往往会带有很多学科术语。我们需要积累学科术语。
(2)四个步骤:答、看、修、答。
拿到题目,先自己把答案写出来,再对比与标准答案差别,然后根据标准答案,修改自己的答案,最后再自己作答,直到与标准答案一致。
(3)总结答题模板。
越是大型的考试,要求越规范。在学习参考答案时,我们要对经常出现的题型进行答题模板的总结,这样你在真正考试中就可以按照这个模板直接进行答题,替换掉得分关键词即可。
第四层,利用知识做事,即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将知识真正用起来,这是我们学习的终极目的。
学会知识后,至少用3次。在高手的眼中,每件事都可以归纳出一套科学的方法出来,就好像世界上的任何事,他都有一把对应的钥匙来打开,没有什么事情能够难倒他。这是因为高手除了善于学习,更重要的是他能把学到的方法和技巧真正转化为自己的本事,真正做到会用。
最佳状态,极简学习的三个好帮手。
1、三步爱上学习,动力源源不断。
梦想的力量是无限的,如果你想达到好的学习效果,一定要让自己爱上学习本身,把学习和自己的梦想连接起来,你就能拥有永远不断的学习动力。可采用三步:梦想倒推,唤醒心中的渴望;梦想可视化,让动力更牢靠;自我奖励,你会越学越有动力。
2、别迷恋自律,习惯其实更重要。
自律的本质,其实是自制力。
人人都自律和不自律的结合体。例如,美国总统奥巴马,他能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黑人总统,说明他是一个很自律的人。但是,奥巴马担任美国总统期间,曾多次对外宣布他要在多长时间内戒烟成功,最终却没有成功。
人的自制力是有限的,一个人的自制力就像装在瓶子里面的水,不同的人瓶子里面的水并不一样多,也就是说人的自制力有个体差异,但不管怎么样,瓶子里的水,也就是我们的自制力是有限的。如果我们在一件事情上耗费自制力,也就相当于我们倒掉了瓶子里面很多的水,那么瓶子里的水就所剩不多,也就是在另一件事上剩余的自制力就会变少。
习惯,是更可靠的选择。
一个人怎样才能把一件事坚持下去呢,其实符合一个要求就行,得到大于付出。即:得到一付出>零。
做一件事如果得到大于付出,就说明做这件事的过程是有收获的,整体是“正”的,也就是说你的收获比你的投入大,你在其中得到了好处,既然有好处可以捞,相当于你是赚的,那自然就能做下去了。
要把学习这件事坚持下去,就要用一切办法让“得到”大于“付出”,这就需要我们持续提高“得到”,减少“付出”。
学了知识能举一反三,其实就是得到。
如何降低付出呢?一个是减少学习的时间,花更少的时间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另一个就是减少学习过程中消耗的自制力。
减少消耗自制力,最佳的方法就是“养成习惯”,习惯就是自然而然的行为,你不用经过思考,就会去做某件事。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从三方面入手,尽量固定自己的学习时间,固定自己的学习方法,固定自己的学习场所。
3、干掉拖延,三秒就行。
首先要接受“谁都会拖延”这件事。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尽量保护好我们有限的精力,要在任何辅助学习的事情上,减少精力的消耗。而我们因为拖延产生的烦躁、不安,内心的纠结挣扎,都是一种内耗,是极度耗精力的。所以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自己从这种状态挣脱出来,停止自我消耗。
然后三秒开干,只要开始,你就不是在拖延了;只要开始行动了,就有可能做下去。
如果你的身体有排斥或者心理有抵触,就对自己说:“大不了干了两分钟就再停下呗,这又能怎么样。”
当你学了两分钟后,有99%的可能性会继续学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