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用以自我激励与反思的短文。
在今日的语文课上,我针对第二课识字板块的单一性做出改进。以往部分学生因无法精准理解词义,致使想象画面单一。于是,我将品悟语言时对词义的理解环节,提前至字词教学板块。
课堂推进到 “挨挨挤挤” 一词,同学们结合生活踊跃交流后,我稍作总结:“没错,就是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大家都怕碰着彼此的情景……” 话落,我思索片刻,觉得这画面还不够生动鲜活,便又补充了一句:“甚至我们的脚也碰碰撞撞……”
可刚说完,我就后悔了,这一番过度阐释,偏离了原本的教学方向,实在是画蛇添足之举!
等到小组交流 “一大幅活的画” 时,我巡视到一个小组,顿时意识到,我那临时加上的 “多余之语” 误导了孩子们的思路。
“从‘挨挨挤挤’这个词,我看出荷花繁多的特点,我仿佛看到荷花们甚至脚都缠在一起的模样……” 孩子们说得兴致勃勃,我听着却满心忧虑。
听到这样的交流内容,我的心情可谓是忧喜参半。喜的是,此次教学改进颇有成效,词义理解的确是丰富画面想象的关键所在。在生词教学中融入词语理解环节,切实帮助了大部分同学构建出更为丰富的画面,这足以证明在教学中重视词义理解的必要性。当然,随文理解的方法也并非不可行,只是要依据核心任务落实的具体路径,灵活选择恰当的方式。忧的是,我的总结不够精准,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方向,致使孩子们也朝着偏离的方向摸索。
由此,我深切地意识到,身为一名语文老师,务必让自己的语言精准无误。在追求精致的基础上,做到简洁且准确,这理应是备课过程中仔细斟酌、反复琢磨的重点!